送什么礼和怎么送
一早起来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多年好友送我便宜礼物不撕价格标签,她到底啥意思?”说是十年不见的好友,第一次送她礼物,特意在文化展上买的书签。收到挺开心,但后来发现20块的白色价格标签还在上面,又觉得有点膈应。
读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在美国别说朋友了,就是姐姐送亲妹妹礼物,常常是附上发票的。说这个,并非挟洋自重,精美恨中。恰恰相反,美式送礼在我看来是一大“陋习”。
最近有位友邻给还没上小学的双胞胎儿子过“美式生日party”,提前两周计划,按娃提供的名单发邀请,最后来了两户人家,开销250美元。我女儿今年17岁,小时候参加过不少生日会。当时幼儿园的规矩是要么不请同学,要么请全体同学,因此都是至少十几家的规模,在外面租地方办。后来有次一个印度同学过十岁生日,大人小孩加起来得有七八十人。吃饭老美也就点几个外卖披萨,这家预订餐馆送餐,一排不锈钢盘里装了八个印度大菜。吃到一半时,好些爸爸妈妈在场地中央扭动起来,载歌载舞,一时恍若进入了宝莱坞电影。
生日会结束前会给每个小朋友一个小礼物袋,里面装着蜡笔、彩珠、塑料小玩具之类的,都是从外面超市里买现成的,几块钱。好几次我发现带回家后,女儿都没有拆开,觉得有点浪费。
当然去参加生日会的娃也不能空手,都要送礼。通常是去买个几十块钱的玩具,用包装纸包好。惯例是附上发票,因为十几个大同小异的礼物对生日娃来说没啥意思,父母可以拿了发票去退,改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礼物从不同的店买来,父母就要沃尔玛、Target,Toys R Us一家家去跑。用中式成语形容美式生日会,可以说“劳民伤财”。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礼物轻情绪价值重。从小到大,父母别说给我办生日会,都从来没有送过生日礼物,我也不觉得有任何童年缺憾。读小学时肉要肉票、布要布票。大学开学前,爷爷偷偷塞给我二十斤全国粮票。毕竟先要吃饱,才能讲究虚文缛节。
这套“美式送礼”程序不光是小孩生日会,而是贯穿美国人的一生。
刚来这边读书时,有个同学在外面租房子住,房东是一对退休多年老夫妇。有天我去看她,房东不在,我好奇地四处张望,印象最深的是墙上架子上几案上满是东西,光放了照片的镜框都得有上百个。同学给我解释,夫妇俩都离过婚,他俩的孩子,加上和前夫前妻的孩子,以及前夫前妻重新结婚后生的孩子,有八九个,加上第三代,具体她不知道有多少。每年感恩节和圣诞节各种组合团聚,彼此间互赠礼物,大人小孩都要送,也不送什么值钱的,十几二十块。
毕业后找工作,有了孩子买房子,我也开始品尝个中滋味。圣诞节前在家里竖起圣诞树,厨房中岛上大白盘子里摆满冷热荤素,点上熏香蜡烛。门铃不断响,开门迎接一家家客人,同时笑纳礼物。大人三五成群拿着酒杯浅酌,闲聊车子孩子和股市房市,小孩在楼上楼下杀进杀出,圣诞树下堆满礼物。那一刻,我是不是像浮士德一样找到了最终的满足与幸福?是不是该感慨奋斗十年后终于成功了、融入了……
丰子恺有张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我没有这样的闲情。送走客人,赶紧让女儿睡觉,两个人在楼下收拾洗碗,至少要忙到十二点。圣诞树下的礼物少数留着,大部分退掉。
如此描绘美式party和美式送礼,似乎有点语带讥讽,故作清高。中国几千年文化,送礼自然也是讲究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出自《诗经·大雅》,据说作者是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背后是对待臣民的礼节和态度。“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朱熹认为是“男女相赠答”。琼瑶是美玉,也是石头,南极的男生企鹅也会收集好看的石头,送给心仪的女生。
送桃李木瓜送水果是中国人的传统。小时候香蕉贵,去医院探望病人送一串是很拿得出手的。小学时我们班长也是全校大队长,是个睥睨我们这些小男生的女生。初中和我同校同班,毕业后去技校学电工,一个被她欺负过的男同学告诉我这个消息,说以后要去瞻仰她爬电线竿子。没想到人家毕业后一天电工没当,在第三人民医院门口摆个水果摊,很快买了辆拉风的雅马哈摩托,没几年又买了房。
几个月前回国,住在妹妹家十来天,每天晚上品尝各种奇珍异果,荔枝、山竹、火龙果啥的,都是妹夫外面吃饭带回家的礼物。临走妹夫设宴给我送行,请了他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好酒好菜吃完,最后每人送一个礼物袋,里面装着十二个红彤彤的大苹果。
小时候难得和父母走亲戚,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暑假去上海大姨家住了一周。现在回头看,为送什么礼,我妈颇费了点脑筋。姐妹感情很好,但大姨是华师大教授,姨夫是企业财务主管,条件比我家好很多。我妈先去观前街黄天源买各种糕点装一大盒,然后买本地乡下自养的几只活鸡,装在竹篓里,火车上咕咕咕叫了一路。
我妈送上海的姐姐糕点和咕咕鸡,我无锡的姑妈过年回苏州,经常带小笼馒头和三凤桥的酱排骨。有一年他们空手而来,进门先解释,说是今年想换个花样,带了个奶油蛋糕。好容易一路端着捧着没给挤坏,临到家时,从彩云桥上走下来,系绳松了,看着奶油蛋糕像自行车轮一样滚进了山塘河。
姑妈姑父凳子还没坐热,叔叔一家到了。这次上海人婶婶的爸妈也来了,老太太手里拎着个马桶,我都给看呆了。原来叔叔四年一次探亲假,这次还特意带了岳家。亲家姆问我奶奶想要她在上海帮着买点啥,我奶奶说:其他也不需要,你们住在城隍庙,听说那里的马桶质量好,要不就带一个。
亲家姆一口答应,然后就拎着个紫红色的马桶坐汽车坐火车,新民桥下来,漫步在七里山塘街。我奶奶说辛苦了,亲家姆答道:不辛苦,这趟火车很挤,我们只买到了站票。我坐在马桶上,蛮惬意,人家还眼热呢!
杜瑟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05后的十佳电影 (47人喜欢)
- 昨日种菜 (209人喜欢)
- 今年种树 (138人喜欢)
- 两代人的文艺共享(马特达蒙、陈奕迅、Dua Lipa、Sinners、Hailee Steinfeld、黑暗荣耀) (119人喜欢)
- 从女大学生宿舍到吃喝玩乐的家 (1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