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8_公众号改个名字继续写
本文原创首发于公众号“一直走的Xiao“ (原“每天写 50 字的 Xiao“)。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欢迎关注、转发,请注明出处,包括此部分。
为什么改?
有几个原因:
一, 为了不重名又要区分度高,之前不得不起了个很长的名字,结果导致在一些论坛和文字网站显示不全,比如在豆瓣和微博就成了“每天写50字的X”,让我想到了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这样也不好在各个网站保持一致性。(另外发现大多数网站都有更改名字的次数和间隔限制,所以一时半会也没办法全都改过来)
二, 通过每天写50字的微习惯(养成一个习惯只需要21天吗?)从而逐步实现规律写作的目的基本达成,目前每天多多少少都能写点,慢慢地不把写作看作负担或者任务了。虽然距离笑来老师写作课上建议的每天写一千字,阅读两万字的“作业“还有不少差距,但比上一年在写作频率和每日写作字数上都有进步
三, 既然想把长期主义当回事儿,就不局限于写作,因为还有很多值得长期做下去的事情(George 83岁了,每周工作两天)。每件事都是可以学到老做到老的,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这句话或者类似内容在不同场合听过好几次,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宗盛2016年的一部纪录片,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人都得一直走,无论主动被动,但想到每一步都算数,就不一样了。

写作的原因以前就写过,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思考的练习,也是沟通的练习(我为什么开始持续公开写作,而且你也应该开始)。
前者不难体会,每次写起来都比想象的难,网上查信息,找例子,思考如何组织论据论点构造一篇完整的文章,至少得保证能说服自己。而后者就更难了,写的时候要去考虑读的人怎么想,读者平时接触哪些信息,哪些话题是我想写但别人不想看的,哪些话题可能是“雷区”,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这一点,看看隔三岔五的热搜和热门网文就可以知道,很多人靠着短视频和自媒体提供的信息,连某个概念的定义或者来龙去脉都没搞清,更不用说去外网查原文,就可以“有理有据”地争论几天。所以,写作练习会继续,但不想也不能紧跟热点什么都写,更不会把所有内容都公开发出来。
其实做每件事都有两个没法避开的难点。第一个是从无到有,开始的那个阶段,学习简单必要程序。这是个快速进步以致开始产生兴奋感的过程,能迈出脚做到这一步就已经有别于很多人了。但熟悉了如何开始之后,兴奋感消退,就到了第二个难点,也就是长期做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坎儿”,当然也真没什么好多说的,干就对了。不断重复以养成习惯,就不需要“坚持”或者“兴趣”,而是变成每天必然会做的“理所应当”的事。
比如健身,开始时可能是为了减脂、增肌、更健康、形体更好等等原因,下定决心跑几次步,去几次健身房,度过了第一个难点。但是怎么把激情变成习惯,把一时的兴起变成跟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是大多数人没法过的“坎儿“。把每天刷手机看剧的时间抽出来20-30分钟举铁、骑车、跑步,一个月运动25天以上,我是花了几个月才做到的,做了几年以后也就不觉得难了。
对于写作,为了克服这两个难点,想长期的输出就需要有长期的输入。目前从时间和精力上确实没法做到每天阅读两万字,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输入,不断思考并转化成自己的认知才是有效的输入,得想想怎么提高效率实现更有效地输入。
公众号内容依然会是学习和生活记录,育 儿、读书、影视、游玩、移民、投资等等只要能发的就会写。当然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兴趣,估计某些主题会写的更多,至少公开的多。重要的是,写自己真心相信的,自己做到的。
看到周围几个践行写作的公众号有从日更变成周更,最后断更的,也有每天每周继续写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特殊情况,长期这个事也只能靠不断心理建设了。于人于己,写作的获益都不会立即显现,没有负反馈就不错了。因为如此,大多数人不会去做,或者不容易做成长期的事。但也因为如此,长期之后的收益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获得的。
欢迎点击下方的“在看”,也欢迎分享文章链接给好友和微信群,让更多的人发现这篇文章和此公众号,一起成为长期主义者。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