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亚欧艺术营——2009/2010视觉艺术工作坊
![]() |
“第七届亚欧艺术营——2009/2010视觉艺术工作坊”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卢森堡国家馆活动之一的国际研修计划——《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的身份》专题研讨会将与本月27日在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包括10位艺术家对于身份问题的探讨、艺术家及策展人Richard Streitmatter-Tran(陈德良)和策展人及理论家徐文瑞的系列讲座以及和艺术家徐坦、时尚设计师张达的一场关于关键词项目的讨论。
参展艺术家:陈航峰(中国)、Abhishek Hazra(印度)、Ingrid Hora(意大利/德国)、Anh Tuan Nguyen(越南)、潘剑锋(中国)、Matthias Reinhold(德国/波兰)、Kata Sangkhae(泰国)、Christoph Schwarz(奥地利)、Elisabeth Smolarz(德国/美国)、Mayura Torii(日本/法国)等。
艺术家:工作坊导师:Sylvie Blocher、Paul de Felice
策展人/总协调:Biljana Ciric/比利安娜·思瑞克、Fabienne Bernardini
相关艺术人资料:
Sylvie Blocher
法国艺术家Sylvie Blocher在法国巴黎圣德尼(Saint-Denis)地区生活、工作,并在巴黎-赛尔齐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开设研究生课程。
1993年,她提出了“我是我们”(Je Nous Sommes)以及“全球本土艺术”(ULA)等概念,并通过“活体图片”(Living Pictures)影像艺术系列不断实践并展现这些新概念。1997年,Sylvie Blocher与建筑师/城市规划家Fran?ois Daune联合创立了艺术与社会活动团体“Campement Urbain”,并于2002年荣获埃文斯基金会艺术与社区协作国际大奖。
近期个展包括“Wo/Men in Uniform”(Dunlop美术馆,里贾纳公共图书馆,里贾纳,加拿大,2007)、“Men in Gold”(旧金山现代艺术馆,旧金山,美国,2007)、“活体图片与其他人类声音”(卢森堡当代美术艺坛,卢森堡,2003)、“Dignidad”(现代的美术馆,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2003)、“10分钟自由”( E.R.O.A.,库德科克,法国,2003)等。
2005年,应策展人侯瀚如之邀她参加了在维他命艺术中心举办的广州三年展。其他主要近期群展包括:“El amor qué tal”(Santa Fé画廊,波哥大,哥伦比亚,2008)、“中途停留”(SESC,圣保罗,巴西,2008)、“Alter Ego”( Chapelle de Melan艺术中心,法国,2008)、“Airs de Paris”(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法国,2007)、“NowHere”(Olivetti基金会,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2005)、“新德里三年展”(印度,2005)等。
www.sylvieblocher.com
Paul di Felice
自1998年与卢森堡大学合作举办第一届卢森堡当代美术艺坛以来,Paul Di Felice便一直担任工作坊活动导师。
Paul是卢森堡大学视觉艺术实验室负责人,并担任艺术史和视觉艺术教育学讲师。此外,Paul也是一名艺术评论家和国际当代摄影展独立策展人。他是国际艺评人协会(AICA)会员,并与巴黎、柏林、罗马、维也纳、布拉迪斯拉发、莫斯科等城市合作在卢森堡联合举办了“欧洲摄影月”。自1984年以来,他开始担任国际艺术与摄影杂志《Café-Crème》联合主编与联合出版人,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摄影展,其中包括“平遥国际摄影节”(中国,2008)和“亚尔国际摄影展”(法国,2008)等。他多次应邀担任展览评审,并曾在芬兰坦佩雷市举办的“逆光摄影三年展”担任评委会主席。
Fabienne Bernardini
Fabienne Bernardini就读于布鲁塞尔圣卢卡斯建筑学院建筑专业,2001年她在卢森堡美术艺坛实习期间开始对当代艺术领域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于是她决定投身当代艺术领域,并进入鹿特丹Erasmus大学攻读艺术与文化管理课程。2002年10月Fabienne再次回到卢森堡美术艺坛,并与Enrico Lunghi(原卢森堡美术艺坛主席)合作完成了由欧洲共同体共同文化行动“文化2000”赞助的“Re:Location 1-7 / Shake”欧洲艺术项目。自2004年参与卢森堡美术艺坛工作以来,她一直是艺术工作坊活动的核心组织成员。同时,她也负责筹备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并组织了“艺术星期二”(Les Mardis de l’Art)系列讲座。2010年1月,Fabienne与人类学家An Schiltz合作策划了卢森堡美术艺坛“天天展览”活动。
活动日程:
专题研讨会: 2010年8月27日(周五)14 :00起,民生现代美术馆(淮海西路570号红坊F座)
展览地点:上海东大名创库(淮海西路570号)
开幕酒会:2010年9月7日(周二)19 :00
展览时间:2010年9月7日(周二)- 10月10日(周日)
2010年上海世博会卢森堡国家馆项目展示及开幕酒会:2010年9月6日(周一)19 :00
驻地工作坊相关资料
驻地工作坊计划第一部分活动已于2009年7月5-19日在卢森堡当代美术艺坛的组织下在卢森堡完成。由工作坊导师和主办方人员组成的国际评委会评选出9位亚洲艺术家和9位欧洲艺术家,共同在卢森堡参加了为期两周的驻地计划。驻地计划主要包括工作坊活动、讲座、讨论会和个人作品创作等。在两周的驻地计划结束后,艺术家们在卢森堡当代美术艺坛举办了一场创作过程展(2009年7月19日-9月6日)。在卢森堡驻地计划完成后,10位艺术家获邀继续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国际研修计划。上海驻地计划的评选标准主要根据艺术家在团队中的参与程度、新项目的进展以及作品质量等。
驻地工作坊计划第二部分活动将于2010年8月26日-9月9日在上海举行。
上海驻地计划将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一场为期一天的专题讨论会拉开序幕(2010年8月27日,周五)。10位特邀艺术家及导师将出席由中方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组织的公告讲座、报告和讨论活动。专题讨论会将为艺术家们提供一个深度交流并探讨艺术理论与哲学思考的机会。其后,10位艺术家将继续投入作品的创作(以“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的身份”为主题),这些作品将在上海东大名创库艺术中心展览。从第七届亚欧艺术营——2009/2010视觉艺术工作坊开始之初进行创作,最终的作品将在东大名创库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卢森堡国家馆中进行展示。此外,将在上海制作一份记录整个活动和讲座情况的出版物和/或DVD。
主题:
作为本届艺术营活动主题,“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的身份”在中卢两国分别向来自欧洲和亚洲的艺术家就现实和身份性等议题提出挑战。
在身份性这一语境中,“迁徙”(movement)指的是自愿、非自愿或被迫的地理位移。同时,“迁徙”也会激发人们对于距离、行程、差距的思考,并在我们面对与自身所认同的文化道德准则截然不同的伦理规范时唤起一些难以言表的思绪。对于身份和“异变”(mutation)的思考则引出了一系列混合概念。而这些概念转而产生了新的身份,在各种交流通讯技术的帮助下,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主体与客体、表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而透明。“干扰”(disturbance)则打断了身份的线性发展。不可避免地,与之相伴随的将是一系列社会政治变迁——而其对于身份塑造这一过程的影响则可能是多元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可能有消极的一面。从形而上或心理学层面上讲,这也可以成为所谓的“混乱”的见证。在任何情况下,被干扰的身份导致与“他者”之间新的、有时甚至是棘手的关系的可能性相当高。
总的来说,身份性的表现极为复杂。只有部分具有表现的元素才具有可见性。要透过字里行间、抛开表面现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所表现出来的也往往是经过了简化的一面。身份会产生各种壁垒,干扰的身份或许会为谈判、改变、渗透、分裂、转化、异化、发现、重塑等提供空间。
身份性的“迁徙”、“异变”与“互相干扰”既可能发生在微观层面上,也可能发生在宏观层面上。个体、团体、社区、公民、城市、国家等都可以成为迁徙、异变和干扰或被干扰的主体或客体,并对身份性的构建、改变、虚构、多元化、迷失、分裂、冲突、隐藏和压抑产生影响。
艺术家将结合本土语境和本国国情对这一主题做出回应。
关于身份的讨论会将于八月上旬由上海艺术家李牧在东大名创库沿街的玻璃墙面上的项目来开序幕。项目提出了我的问题作为讨论会的初始模式,将围绕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当代艺术家们的身份,责任,矛盾以及隔阂等问题展开。
李牧与“舒服组合”
舒服组合 “舒服”是中国上海的一个艺术团体,该组合的成员是一群上海的年轻艺术家,其中参与本次作品创作的有高铭研、靳山、李牧和Maya Kramer.他们以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关注根植于特定场所艺术创作方式内部的文化冲突问题,不断鼓励参观者亲身体验艺术作品,从而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 |
李牧项目 |
舒服组合非常关心与艺术创作以及某一艺术体系内收藏行为作用相关的各个领域。因此,在本次活动中,他们通过篡改、复制、铸模和筛选藏品、通过不辞辛苦地在已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新的覆盖。艺术家的态度如何才能怎样影响整个收藏观念?
关于主办方:
此次活动是由亚欧基金会(Asia-Europe Foundation),卢森堡当代美术艺坛(Casino Luxembourg –Forum d’art contemporain),卢森堡大学(University of Luxembourg)以及东大名创库联合举办的。
这里感谢卢森堡文化部在2010上海世博会卢森堡国家馆官方文化项目中给予的经费支持,以及民生现代美术馆给予的物流支持,使得此次学术研讨会成功获得地点。
亚欧基金会(Asia-Europe Foundation)自2003年起开始主办艺术营活动,项目旨在探讨并应对亚欧当代艺术和新媒体艺术领域所出现的各种新议题。来自亚洲和欧洲的年轻艺术家齐聚一堂,通过这一平台开展对话与交流,并合作创作新的作品。艺术营更多地关注的是创意过程本身,而非最终的艺术作品,旨在促进参与艺术家的学习体验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秉持着相同的艺术理念,艺术工作坊(Art Workshop)由卢森堡艺术家Bert Theis(与Paul di Felice合作)于1998年创立。其时,Bert Theis正在参加“Manifesta 2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项目。此后,每年夏天卢森堡当代美术艺坛(Casino Luxembourg – Forum for contemporary art)都会与卢森堡大学合作主办欧洲艺术工作坊活动,让年轻的欧洲艺术家有机会进行互相交流与切磋。活动旨在通过一个研究、分析、学习当代艺术手法与材料的欧洲平台来挑战年轻艺术家的当代艺术创作。艺术工作坊活动也让年轻艺术家有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与当代艺术界专业人士和其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艺术家一起进行探讨与交流。在工作坊活动结束后,所有作品都将在卢森堡当代美术艺坛举办的展览中呈现。
创建于2000年的上海东大名创库是一家非营利性艺术中心,由艺术家和设计师自主创立,希望为上海的艺术界带来一股别样的清新气息。自创立之初,东大名创库便是始终致力于为各种视觉艺术、行为艺术活动提供支持。在过去的9年中,东大名创库通过先锋装置作品、舞蹈音乐演出、视频影像和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为上海观众带来了一系列兼容并蓄、精彩纷呈的艺术展示。东大名创库鼓励艺术家们利用展馆独特空间进行互动性的创作活动,并期待与那些致力于提升上海艺术氛围的独立策展人和艺术机构进行多方面的合作。2007年,东大名创库参与主办了第52界威尼斯双年展独立策展项目《迁移嗜好者》。东大名创库得名于北外滩东大名路,后搬入位于淮海西路的红坊创意园区。迁入新址后,东大名创库不仅拥有自主设计、建造并管理的展览空间,还拥有一个艺术家工作室、咖啡馆和宽敞的橱窗展示空间。长达24米的橱窗作为“艺术气息”系列展览的展出空间,将展示一些专为这一公共空间而创作的展览。新空间的咖啡馆不仅可以作为参观者休憩的好去处,同时也是一座中国当代艺术档案馆和东大名创库大型网络项目“ARTLINKART”的大本营所在地。“ARTLINKART”网站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并保持即时更新,让用户第一时间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地艺术活动信息。东大名创库希望通过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让当代艺术更多地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