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杂感
我读史书,只读过前四史。严格来说,只读过史记,与三国志。两部汉书,只在大学图书馆里随意翻了翻,阅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读史始于高中,始于三国志。彼时易中天品三国正流行。三国演义我已读过几遍,对于易中天介绍的三国历史,二者对照起来觉得很有意思。从学校东门的书店内购得三国志一本,内有主要人物的传记,通读了一遍。
大学时,从关系要好的同学处借得一部史记。当年智能手机还未流行,我不喜欢用手机读小说或浏览网页,史记成了我的睡前读物。
老实讲,我读三国志除了出于兴趣,有功利的心思在其中。年轻人雄心万丈,希望从英雄人物的经历中得到人生经验。
后来读史记,心态在于消遣。太史公文笔太过精彩,人物鲜活,阅读趣味是不亚于传奇小说。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增加了一点点。才发觉英雄人物的一些事迹是学不来的。有些人性格天生如此。
此时我感觉史书和真实生活之间,似乎隔了一层朦朦胧胧,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再后来对高平陵之变感兴趣,想了解一下高平陵之变的具体过程。偶然了解到仇鹿鸣先生的魏晋家族政治网络。对这本书来了兴趣。除了想了解司马懿与高平陵之变本身,更是想看看转业研究者如何研究一个人尽皆知的事。
我认为这样的研究并不好做,一是因为史料有限,而是因为这个事情家喻户晓,很难挖掘出新的东西。
看完之后,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高平陵之变之所以成功,并不仅仅因为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还有曹魏重臣支持的大背景。司马懿辅政大臣的身份,在西北军队的经营,给其增加不少合法性和稳定性。
而传统史书往往把一个的成功归结于个人能力,品德,性格,对彼时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利益与人际关系总结较少。而后者的因素至少和前者一样关键。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