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舊影 續

繼續讀《昆明及附近古建築調查日記》。文中提到的拓東路東段路北。已改為火柴工廠多年的真慶觀。說是明永樂年間所建。後時有改建。規模不小。又有舊城隍廟。在福熙街北端。又有建水會館。這幾處我均未到過。亦不知如今的存亡。文廟倒是至今還在。不過幾乎已是個空殼子。以規模和氣象論。遠不如建水文廟。以細節雕刻論。亦不如貴州安順文廟。幸好還有東西寺塔得以保存。亦是我入昆明城後時時瞻望之地。
十一月七日。劉先生至其地考察:“下午一時半。赴南門外西塔寺(慧光寺)考察。塔下基座方形。施間柱及壺門式裝飾。塔身平面亦正方形。上施密檐十三層。如河南嵩山法王寺塔。塔內辟方室。直達上部。原有木構樓板現已凋落。不能登臨。據東塔寺碑記。此塔乃唐文宗時南詔國所建。觀所用之磚。薄而且長。磚面且具有斜方格紋。恰是唐時手法。現寺宇蕩公民居(此句疑有訛誤)。塔之周圍居民叢聚。且污穢不可嚮邇。緬懷勝跡。為之惘然。

三時訪東寺塔(常樂寺塔)。塔之式樣大體類西寺塔。但詳部結構拙陋草率。不啻大小巫之別。寺內尚存石刻佛座。上鐫卷草。壺門。分以上下二層。據光緒十六年碑。光緒末葉。岑毓英督滇時。因舊塔圮毀。乃於塔東另營此塔。以存舊觀。伊東忠太等所著中。指為唐建。余輩訛誤相傳。今讀此碑。不禁羞汗浹背矣。
四時赴城外東南隅金牛寺。攝門扇照片。
據道光 《雲南通志》。東寺塔毀於道光十三年地震(十一月十六日補記)。”

按。某年夏天。滇遊的最後一站返回昆明。宿處在書林街。近旁便是俗稱東西寺塔的惠光寺塔和常樂寺塔。慚愧的是來往昆明許多次。竟然從來不知就在市中心還保存有這樣兩處國保文物。投宿時遠遠望見塔頂上的大鵬金翅鳥。心頗異之。稍近再看。便是典型南詔國的佛塔樣式。更加為這樣的無意得之而興奮。放下行李出來閒逛。雖然近不了跟前。塔下的燈光投射出渾厚雄壯的身軀亦自令人生出虔誠之心。
翌日早飯過後。便漫步至常樂寺塔下。此處已開辟為茶花園。遍植各色花木。聽見兩位晨練的老太太在惋惜昨夜風雨後花落無端。糯糯的昆明話腔調聽起來蠻受用。這豈不正是李後主“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晚雨晚來風”的境界。可惜現在是夏天。看不到山茶紅艷照人的美景。常樂寺塔微微傾斜地靜立一側。他估計是不會為這點小事憂上心頭的。

國保牌上果然寫著是南詔時期所建。只不過原塔已毀於道光十三年那場大地震。現在的塔是光緒九年重建的。唯樣式仍是舊貌。據說那幾只金翅鳥腹中空空嘴上有竅。舊年間可以聞風而鳴。其聲清越。可惜後來機關朽壞。如今只見振翅而不聞其聲了。
南詔國的舊跡如今已不大易得。我所見有限。只在劍川石鐘山石窟裡見到一些石刻尚是彼時風貌。從沙溪寺登街走山路十數里。處處可見紅砂岩上鑿有造像。雖風化甚重。然於碧藍天宇下頂禮瞻望之。仍覺宗教信仰之有力。另外從李霖燦先生的書裏知道還有一卷張勝溫繪大理國梵像圖堪稱國寶。此外便一無所知。今偶然邂逅此塔。亦是浮生一樂。

後來讀趙松泉繪《滇南名勝圖》。在第二集裡便有一幀《東西二寺塔》。二塔如高士。如老僧相向立。滿目蕭然。疏落有致。題辭曰:“在昆明縣城南里許。東曰長樂寺。有塔高十三丈。西曰慧光寺。亦有塔。高八丈。兩相對峙如雙標然。舊志曰:二寺皆唐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建。自唐文宗太和三年開工。至宣宗大中十三年。凡三十年始畢工。大匠尉遲恭韜造。按東塔久燬。前清光緒間重修。工作時鶴清嘗親見之。今名東塔為新塔。西塔為舊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