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法和心法
想起军哥在一次演讲的时候,端着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说:变化的是身高,不变的是眼神。眼神的独特来源于心的独特。好的眼神应该是坚毅而又深不可测的。
最近有三件事让我在对于修心的进程中,有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是一个最近貌似还算流行的消方块游戏,规则类似连连看。如果专注于去寻找可消方块,则反而会容易找不到。这个用姚MM的话来讲就是要用类似发呆的眼神,什么都不去想,就反而能看到更多可消方块。
“用眺望远山的心情去眺望对手。”这是《五轮书》里的论述。的确,把目光拘泥于一点,很容易形成视线盲区,导致不能看到更广阔的区域。同时,还要有眺望的闲适心情,否则越找越焦急,无论是大脑思考还是小脑意识都会受到影响,导致过早做出“不可能”的判断,继而导致成绩的下降。
接着是每天上下班时的感受。从家到地铁站,从地铁站去公司,都有相当一段距离,路上人挤人,很容易在路上花费大量时间。我渐渐学着把视线放长,尽量多注意余光,便很容易发现人和人的缝隙,抽身钻入,倒是给我省下大量时间。其次是心情,要怀着看远处风景的心情去看攒动的人头,否则会产生急躁情绪,越急躁越容易出岔子,急着赶路撞到人什么的很常见。
然后是道场。对,眼法和心法的参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道场上的。我和师兄对练了一场后,觉得对方的防御非常好,我的攻击基本都无效了,然而我却捕捉不到他的拳脚,或者说慢一拍。“眼睛不要往下看,看着对方的眼睛,但不要死盯着。”当然,有个YY的理解就是眼睛离大脑的距离比四肢近,而且动作能跟赶快表现出来,所以眼神的变化很可能意味着动作的变化。留一丝注意力在对方眼神上,其余用于感知对方的真实动作,就可以从完成从意识的捕捉到实际动作的捕捉这一过程。很快格挡和闪避的几率提高了不少。
这三件事又让我想起了曾经尝试的禅宗的修行法门,观呼吸法。留一丝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然后其余的保持敏锐但不动作。堕入昏沉则是不利的,这点在格斗对峙时也很明显地显示出来:两人对峙,眼神相对,注意力处于高度预备状态,此时一方落入昏沉的状态则会对对方的动作做不到高效捕捉。
眼法需要心法去加以实现,心法则需要眼法去进行引导。当心眼一体时,静止状态的人就是处于纯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无心”态,身不动源于心不动,眼神的无法战胜其实是心的无比强大。而我相信,这强大,必须是因深沉淡泊而强大。
![]() |
最近有三件事让我在对于修心的进程中,有了一定的突破。
首先是一个最近貌似还算流行的消方块游戏,规则类似连连看。如果专注于去寻找可消方块,则反而会容易找不到。这个用姚MM的话来讲就是要用类似发呆的眼神,什么都不去想,就反而能看到更多可消方块。
“用眺望远山的心情去眺望对手。”这是《五轮书》里的论述。的确,把目光拘泥于一点,很容易形成视线盲区,导致不能看到更广阔的区域。同时,还要有眺望的闲适心情,否则越找越焦急,无论是大脑思考还是小脑意识都会受到影响,导致过早做出“不可能”的判断,继而导致成绩的下降。
接着是每天上下班时的感受。从家到地铁站,从地铁站去公司,都有相当一段距离,路上人挤人,很容易在路上花费大量时间。我渐渐学着把视线放长,尽量多注意余光,便很容易发现人和人的缝隙,抽身钻入,倒是给我省下大量时间。其次是心情,要怀着看远处风景的心情去看攒动的人头,否则会产生急躁情绪,越急躁越容易出岔子,急着赶路撞到人什么的很常见。
然后是道场。对,眼法和心法的参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道场上的。我和师兄对练了一场后,觉得对方的防御非常好,我的攻击基本都无效了,然而我却捕捉不到他的拳脚,或者说慢一拍。“眼睛不要往下看,看着对方的眼睛,但不要死盯着。”当然,有个YY的理解就是眼睛离大脑的距离比四肢近,而且动作能跟赶快表现出来,所以眼神的变化很可能意味着动作的变化。留一丝注意力在对方眼神上,其余用于感知对方的真实动作,就可以从完成从意识的捕捉到实际动作的捕捉这一过程。很快格挡和闪避的几率提高了不少。
这三件事又让我想起了曾经尝试的禅宗的修行法门,观呼吸法。留一丝注意力在自己的呼吸上,然后其余的保持敏锐但不动作。堕入昏沉则是不利的,这点在格斗对峙时也很明显地显示出来:两人对峙,眼神相对,注意力处于高度预备状态,此时一方落入昏沉的状态则会对对方的动作做不到高效捕捉。
眼法需要心法去加以实现,心法则需要眼法去进行引导。当心眼一体时,静止状态的人就是处于纯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无心”态,身不动源于心不动,眼神的无法战胜其实是心的无比强大。而我相信,这强大,必须是因深沉淡泊而强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