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个规律|理解那些“打压式教育”的另一个角度
缘由是一个朋友向我抱怨父母对她的“打击式教育”
背景是这位朋友出身湖南农村,父母是小生意人;目前她在北京读研,虽然是双非大学但也不差
她向家里抱怨实习遇到的糟心事(大抵包括一天坐班九小时,通勤来回三小时,被背锅、抢功,上司用人而疑),她母亲反而告诫她不要抱怨,要有耐性,少顶撞上级,工作都不容易进社会就要吃苦,等等
向母亲报告学校里的成就,对方劝说,千万不要骄傲
母亲总认为她配不上现在的男友(她男友比他大一岁,今年春天从国企跳槽,目前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一面害怕他们分手,老式的婚恋观还加重了这种倾向。表现就是母亲故意在她面前说男友不靠谱,同时偷偷观察这位朋友的反应,希望自己被反驳,而得到她男友很负责的证明。虽然我朋友没说,但我猜想她母亲应该没少说“应该好好相处,多关心迁就男友”这类的话。
如果我朋友提出意见,她母亲要么否认(“我从来都鼓励你!”)或者归咎于她的敏感;要么说:“没有我督促你哪里能读到硕士”。
结果是我朋友非常烦躁,觉得她母亲似乎认为,虽然她人在北京,读的是外国文学,但仍然一不小心就会失业回家种地,地位甚至比不上周围那些已经谈婚论嫁的亲戚……
我感觉看到了一种社会轨迹的缩影,很感慨,虽然许多相似背景的人(女性更典型),就像我这位朋友一样,理论上说来,已经摆脱了原来阶层,但她们的父母往往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属于父母辈的人生经验已经被持续的忧患意识染色;这种忧患意识不断发出警告,这一切只是子女的运气,或者某种持续得比较久的幻象,总有一天会消散得无影无踪,阿拉丁神灯变出的宫殿会还原成草屋茅房。毕竟,他们的子女凭借个人努力获得的、证明“知识”的文凭就好像一张轻飘飘的白纸,能证明什么呢?难道真的比周围亲戚经商赚到的实实在在财富更牢固?他们半信半疑。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不停警告子女:“抓住一切机会;稳定下来;不要骄傲;千万当心。”我这样说,不知道能不能缓解类似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