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贡布里希记 2 《艺术的故事》序言
我走过了许多的美术馆,每次观展之后要买几本策展画册,家里的艺术类书籍林林总总少说也有五六十本了,再看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序言,感受深刻。
贡布里希的序言并不像一般的艺术史序,总结人类艺术史的发展历程,然后拔高渲染一番。贡布里希的序言只讲了几件“小”事。
第一,艺术是“人”为“人”做的创作,观者在于“我喜欢、我感受”,观者也要怀着开放的心态去对待自己不那么喜欢的作品。这里的开放心态,就是让艺术史知识能够帮助人理解和喜欢更多作品的前提。
第二,不要附庸风雅,不要一知半解。欣赏画作,而不要满足于“看,这是我知道的伦勃朗的光影!”。
两点建议真真切切,我确实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作品品类并没有太大兴趣,往往快速走过,也总是热衷于远远地就能通过风格看出来画家是谁。于是时刻提醒自己,还有更广大的艺术世界待我了解,即使再熟悉的作品,也有更深的细节和内涵我完全没有掌握。而如果能突破这两点,便能达到真正的欢快“心流”时刻。
昨天在细雨的下午我去了慕尼黑Pinakothek现代艺术陈列馆,展品做了重新的陈列,这次主题叫做Mix & Match,不按年代风格,而是按主题来陈列。这样的对比除了让那些不出名的艺术家更容易被注意到,还给参观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对比。昨天我最喜欢的就是下面这一副:

乍一看,是甲虫么?还是机器人?但它出现在了“自画像”厅。没错,它是女画家Maria Lassnig的“钢丝手自画像”,作于1968年。我当时就记住了Maria Lassnig这个名字,搜索她的其他画作、再看到她和蔼可亲粉嫩的照片,太喜欢这幅幽默又有个性的自画像了。于是我又很仔细地看了看画,品出了多一些自画像的味道。拥有丢勒自画像的Pinakothek,在我心里馆藏最好的自画像排位出现了一丝动摇。挂在它旁边的安迪沃霍尔自画像也顿时不再特别了。
于是我特别理解贡布里希在序言中的表达:“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艺术不是高冷的大写A开头的Art,而需要理解和感悟。



-
月儿怪怪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18 23: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