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FF 2023
看 MIFF 的第九年了。
很难相信已经九年了,印象中或许只有五六年。不过20、21这两年看的线上,没什么意思。
其实应该早些就开始写这个日记,留个每年的总结。曾经上高中时看韩寒博客,他那时30岁,说自己的生活早已以年为单位。MIFF 对我来说就是我每年生活的分界线:过了电影节,漫长的冬天也要收尾了。气温逐渐变暖,新的一年要开始了。
今年看了14部片子,包含一个shorts合集。按时间顺序记录如下
今年电影节看的第一部片子。那天上午招待了朋友,下午直接提前去了Astor。不想在喧闹的酒吧里坐着,所幸在车里睡了一个小时。那天我停在路边,看着着墨尔本冬日的夕阳昏昏入睡,半睡半醒之间觉得这画面美极了。

看之前我和同事聊起这部电影,他帮我补了一下这段历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y_Kay_Letourneau 所以大概知道故事背景。但是从20分钟左右笑点慢慢铺开,我感到以往看 MIFF 的感觉回来了,是那种“你以为你看了很多电影但没想到人家可以这样拍”的电影。很多人物之间的火花和冲突被处理得微妙又细致,每个人都很复杂但又站得住脚。我很爱这种打碎你观影经验的电影。这部片子作我电影节第一部真的太合适,让我找回了covid前看电影节的感觉。
电影散场的时候我因为要转场(一个小时的间隔,要开车去10km以外的ACMI,还要找车位),所以在刚出字幕的那一瞬间就起身要离开。旁边只坐了两位爷爷奶奶,但是在我反复的 excuse me, sorry I gotta go 后完全不为所动。很多时候对于这种文化冲突我觉得不一定是谁的过错,就是咱们互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并且如果闲的没事干可能会互相给对方使绊子。
转场的路上发生了一件很好笑的事。在st kilda road junction等灯的时候,感觉到右边有辆车在向我挥手。扭头一看,一辆小小的sedan坐了慢慢五个看起来像是高中生的白人男生,这明显是要去have a big fun night。后排三个人疯狂向我挥手。变灯之后开到下一个路口继续等灯,有感觉到他们在招手,扭头一看,三个人举了三个snapchat的qr code让我扫。正好变了绿灯,我朝他们摆了摆手,一脚油门开走了。这件事在看了这部电影的晚上额外好笑,不只是现实还是电影更黑色幽默。
紧赶慢赶到 ACMI,和Paul还有两个同事(这三个人都是在墨尔本长大的南欧移民后代)一起看了侯孝贤这部不甚有名但片名和预告都有些有趣的片子。
散场时放credit,身边这几人大呼上当
"Well this is not what I expected" "So depressing"
"It's a girl being lost and all these people around her take advantages of her. There's no lesson on it and the story had no ending or growth"
我感到了深深的文化割裂。我很难跟这些人描述,我身边的一些人(无论是在国内从小长大的朋友和亲戚,还是在澳洲认识的人们)一直处在这样的生活状态。我觉得侯孝贤想要描述一种生活的状态。不是粉饰它,也不是批判,就是单纯、客观地在讲这样一群人的生活。这没什么好批评的,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充满阳光和鲜花,就是有人一直一直地生活在这样不能自拔又无关痛痒的“状态”里面。曾经的我看到ta们会想要拯救他们,现在我觉得其实这没什么,幸福的人何必把自己当做所有不幸的人的救世主?
补:这周跟MIFF群里聚餐,跟一个朋友聊到这个电影,异口同声地说了三个字“亲切感”。片里的那种杂乱的房间,四处散落的塑料玩具,可爱卡通的电子屏幕,夏天吱呀呀的金属风扇,就是我们那个年代成长的环境。我们看着这个女孩子在房间里安静地坐着,就是在看曾经的那个我们自己。
看这部电影的当天晚上,我接到了好朋友的电话,她的家人生病了。她在电话那头哭得很伤心,听起来让人心碎。
挂掉电话,走进电影院,看了这个同样黑暗、压抑、有一些超现实但又过于现实的北非电影。我浑身像是卷携着泥沙,在椅子上深陷下去,头重脚轻。
每年MIFF我都会挑一两部北非电影看,因为除了MIFF实在是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第三世界的文化作品。其中大部分是犯罪片,有一些又有些风趣幽默。这部片子实在是很沉重。
经过了前一天看 Hounds 的痛苦经历,我差点取消了这部电影的票。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了。
Capitol没做好人员疏散,排的队伍绕了一个拐角直到下一条街。上次排这么长的队还是16年看《圣鹿之死》。


开场就是超密集的笑点扑面而来,像是在看《硅谷》电影版。前一个小时过瘾极了,好想组织同事们一起看。直到现在我对工作这件事还是抱有天真的期望,觉得最理想的工作环境就是和优秀的人一起做令人兴奋的事。(不过现实里我也差不多的确有着这样的团队,每天都觉得很幸运)所以看着一群nerds没日没夜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时,还是发自内心地为他们高兴。
超级喜欢那个跳了槽的高管角色,看他骂人好过瘾。后来跟同事聊天才知道他很有名,演过it's always sunny in philly。不过我总感觉他秃着更帅,有那种令人窒息的气场。
看完电影回家一路都是开心的,一扫昨晚的阴霾。
每隔几年 MIFF 就会放一些小津的修复片。只要 MIFF 放我就会看。
周六早上来看的,迟到了几分钟,旁边坐的老奶奶一直散发着令人不悦的气息,真是倒霉到家。
我日本电影看得不多,原因难以说明,总之是觉得气场不和。但每当及其偶尔看一部,总还是会被那种气质所震撼。好想能像电影里的女人一样,恬静优雅地生活,没准能缓和一下我的anxiety。
看完电影很想吃日料,于是去吃了city我最爱的casual japanese 味千拉面。我爱这家mc的味千拉面因为安安静静,不用排队,永远walk-in有位置,种类很多,出品稳定菜量大而且好吃,店里也不放很吵的歌。我知道很多人觉得味千很low,但是墨尔本city发展到现在能有满足以上要求的comfort food已经不多了。大部分asian cheap eats你走进门连放外套的位置都没有。

点了一份 mala ramen,就爱这种毫不正宗又topping量超大的拉面。

吃完拉面意犹未尽,又点了黑芝麻冰激凌。好吃极了!有些许酥酥脆脆的口感,可能是放了什么坚果碎,总之不是超市的便宜货。一口拉面一口冰激凌,此时此刻我觉得这碗冰激凌打败了墨市所有的gelato shop。
没啥好评的,看得人很迷。感觉所有人都没啥性格。
Experimental shots https://miff.com.au/program/film/experimental-shorts
我每年都会看 Experimental shorts,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今年看的这几部没有什么喜欢的。只有最后有一个采样了一部老电影,我很想知道那部老电影的名字,于是给导演写了email,结果他第二天就回复了。感觉很奇妙。
还是北非电影。公路片。前半段很好笑,后半段没太看懂,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又穿越到又臭又长的文艺片导演自恋片场。
挺喜欢的,越南小城的街道让我想起了郑州。很有亲切感。
很莫名地完全没觉得片子长。很喜欢里面那个絮絮叨叨的奶奶,眼神太凌厉了。全片亮点。
这场是前几场太火爆临时加的,幸好群友提醒,抢到了票。
看这片子的那天晚上女足世界杯澳洲踢英格兰,整个 Flinder St 亮起了黄绿色调的霓虹灯,让我这个外乡人都油然出一股兴奋之情。虽然如此,Forum门外还是半小时前就排起了长队。
太优秀太优秀了,开场十分钟就迅速代入故事情节。滤镜让人很有年代感,并且头天晚上我刚看了小丑那部《蝙蝠侠》,David Dastmalchian 还露了几分钟的脸。好多年没看到这么有新意的恐怖片了(虽然我也没看过几部恐怖片)而且还是澳洲导演,真的开心。
这部我很喜欢,不知道为什么没几个人来,是这次电影节观众最少的,大概上座率不到五分之一。
我不是很了解美洲印第安人的历史所以很多隐喻并没有get到,但是很喜欢那个教篮球的女孩,是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痛苦融为一体的角色。
后面转到巴西就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两部分内容有什么联系,虽然也不耽误剧情吧。这种“急转”就真的很南美。
看整部电影的时候我都有种看南美小说的感觉。以前看博拉尼奥《荒野侦探》最喜欢的点就在于,经常写着写着主线,就笔锋一转开始写在大街上遇到的某个人X,围着X写了洋洋洒洒几十页,写ta的一个夏天,然后忽而之间,X就这么从故事里消失了,回到了主线,并且再也没有提起过。我很喜欢这种安排,虽然它反常规,但和我们的生活相互呼应。
这场也是后加的,而且一票难求。但却成了整个电影节我看完最生气的片子。
生气的点和电影关系不大,主要是气自己。电影节开始前我做功课时看了片子介绍就知道自己不会喜欢这部片子,但是没抗住所有人的热情推荐,还是动摇了决定来看。
看了一半我就知道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结果还是看到了最后。
气的是自己没有坚定内心的选择,看了一场并不喜欢的电影,浪费了一个本该在家休息的夜晚。
周日早上来看这部。
本来周六晚上被monster气得不行,都有点放弃了要一大早赶来city看这部的想法。后来觉得“买都买了”还是来看。
结果真的很庆幸自己有来。很喜欢这部片子。
很难不觉得洪尚秀是拍了一部他心中的理想退休生活:一个红极一时的导演退休之后,在数十年里不同的时间段里和不同的女人生活,并依然被她们任劳任怨地伺候吃饭。真的是很好笑哦。
影片观感趣味性很强,比前几年那部在河边吃烤鱼的不断夸金敏喜长得漂亮的电影强多了。
我跟同事说每年MIFF我都会walk out一部电影,在看到最后一部电影之前我还在想,今年是不是不会walk out了。
结果最后一部鲸鱼马戏团,大概看到半小时时我就想走,但是坐在一排的正中间,无论从哪个方向离开,都会影响到数十人。
于是就这么如坐针毡地坐了两个小时四十分钟。
这部电影无论从色彩,摄影,人物,音乐(最不能忍受的一个方面)都令我无法忍受。难以言喻。只能庆幸自己还没看撒旦探戈吧。
看完电影节我在家躺了好几天休息恢复。每年的八月到处奔波看电影实在是很耗体力的一件事。观影体验总是有好有坏,并且无法预料,这也是惊喜之一吧。
COVID-19过去之后这两年,我没怎么看到像17-19那些年一样,每年都有一两部让我震撼的片子了,比如17年的Staying vertical,19年的大火将至。这两年MIFF选片实在一般,不过全球范围内好片子也不多。只能是瘸子里挑将军般地享受这个电影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