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过程中茅塞顿开的时刻
查看话题 >记录最近的写作进展
1. 很长时间头脑空空,花一整天都写不出一句,好不容易写出一章又病态地关注数据,这样是因为太急于求成,让潜意识非常紧张,觉得自己不成为余华或马尔克斯就罪大恶极,于是它罢工了。就像肌肉紧绷时就无法漂浮在水上一样,潜意识放松不下来创造力就无法被激活,写东西文笔再好也只是一坨没灵魂的粑粑。那段时间感觉写小说就像写代码一样,先有大纲,后填情节,完全机械,没有任何创造的乐趣。没乐趣就是脑子在说“不对”。
2. “写满100万字就能入门”:其实能写满100万字已经算有天赋了,得有内容写才能写这么多呢!对于本人这种有文笔,敢学技术,但是缺乏idea的人,要在这一步之前加一个第0步,那就是找到“会写的”东西。不是说护士就自然会写医院生活,搞金融的就会写职场,因为人喜欢写什么,要纯看她对那事是否感兴趣,是否常常下意识地思考和反复揣摩。每个人总有喜欢揣摩的东西,同人女能写很好的同人就是因为她们爱磕cp爱做梦。发现自己喜欢揣摩的东西也是了解自己的过程,我喜欢看(以前的)crush组,因为我很爱捕捉一个人在偶然间穿透界限,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的瞬间。我还喜欢生活里的一些顿悟的小时刻,某人身上的性格反差,人与人亲密关系里的情感和权力波动之类的。总之就是比较唯心的东西?一旦意识到自己爱写的东西就掌握了写作的起点,写这些事情的时候既轻松又享受,第二天看了第一天写的东西会发现又有更好的想法,写作这件事就可以像溪水一样流动起来。
3. 没有灵感的时候可以机械地输入信息,看书看剧跟朋友聊天听广播自己思考都可以。实在看不进去了的时候就换点轻松的漫画或聊天类的播客,就这样再过两三天会发现海绵又松弛可以吸水了。这是本人的笨方法,没有灵感就往脑子里堆东西,有一天突然看到一部好作品,或者在身心放松的时候遇到网上某句话,就会开始产生模模糊糊的灵感。(内向型人无法保持长时间的社交,如果是外向人,我觉得会有更多灵感来源)
4. 以上只是入门,要成为真正的写作者远远不够。本人现阶段只会写自己遇到过的人和事,是一种直觉性的写作(这还是努力多年的结果,叹息)。如果要进步,需要建造自己的洞察系统,也就是安兰德说的那套抽象概念与实际事例之间的转换blabla,会要求更多的经历、阅读量、思考,更强的观察力,或许还要有些社科哲学知识。
5. 如果有非常喜欢的作品,它会持续性地激励创作,给人力量。本人最近的力量来源是《想见你》。
6. 最近发现了适合我的写作方式!!边写边构思,但不是按顺序写,而是想到一个场景就把它临摹下来,然后思考这些场景的意义(好抽象哦,其实就是:场景一,女一爱上男一的瞬间;场景二:女一向男一表达失败,被男二解围的瞬间;场景三,女一利用男二让男一吃醋之类的,每个场景都是女一感情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重要时刻),捋一下人物的心路,串起来就成了一条线。在串的过程中会有新发现,比如男二比男一更有血肉感,描写上更具体和生动,这样会让读者觉得男一像个鬼魂,那就要更好地去刻画男一。男一既要与男二有区分度,又要旗鼓相当,这样才能解释女一爱上他。那会是什么性格呢?那么“寻找男一的性格”就变成了下一个具体的小任务。带着这个人物保持边输入边思考,就会有新的想法。男一性格的丰富可能会带来新支线,正好想加入一些悬疑元素,也可以跟构造人物的过程结合(好像描述得很模糊,因为现在本人的脑袋里也是模模糊糊)。
这种按场景串联的方式以前在一本外国的写作书上看过,当时觉得太高级了写不来,没想到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用了这种方法。这样写起来,只要每天写够规定的字数就行,前后不一定要非常连贯,写废了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脑子里的人物、世界和几条叙事线越来越清楚。小说的版图像是打游戏,慢慢扩张,逐渐丰富。
7. 写作书里说的很多东西都很对,但是通常只基于作者本人的写作经历,不是那么能普遍化。即使读者跟作者的写作性格很像,也无法保证两人起点一致,所以作者说的“第一步”可能就是读者的第十步,千万不能觉得做不到就是自己有问题,然后疯狂内耗。写作理论有非常多种,如果某种理论不适合现在的自己就暂且搁置,重要的是保持读写和观察,也可以多接触其他人的理论(关于写作的书真是无法想象的多,应该一辈子也看不完),可能到了下一个阶段会突然顿悟那本书上写的“原来是这个意思”。(也有可能完全没用)
-
sea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4 10:53:21
-
湛泊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02 12:43:32
-
foggy frogg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8 09: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