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重游(3)

3月3日,星期五,晴,8-21度,恩施
因为今天全天都只在恩施城区转,而且城区景点少得可怜,来之前做的攻略是土司城和女儿城,因为女儿城的精彩部分是晚上7点的民俗歌舞表演,可时间太紧,又不能走得太远,加上清江河乘船和梭布垭石林都不感兴趣,就只好加上到叶挺旧址去看看。印象中应该在郊外。
上午7点30起床,8点开始了恩施市区大巡游。从火车站出发的30路公交车2元,经过奥山世纪城、市民之家、工业园、共赢国际大厦、华家坪、金子坝、机场隧道、公汽公司、红旗大桥、旗峰坝、方家坝、检测站、长沙田、大栗树、盐水溪、一碗水,到达土司城。
旗峰大道是一条四车道的很干净的街道,据说就在市政府附近,街上也有很多高楼大厦加上土家人的斗栱飞檐,车水马龙,树荫如盖,可是不太热闹,街上的人也显得悠闲。因为时间还早,老伴在街边一家小餐馆吃碗面条,小声埋怨有些贵,还是昨天晚上吃的那家好。所以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据说土家族为远古巴人的后裔。早年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楚人强大,巴人退入古称为夷水、现在叫清江一带,沿夷水西进,势力达到川东地区。在春秋时期建立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公元前361年被秦国所灭,部分巴人则退居到湘鄂川黔山水毗连的武陵地区,并与当地的一些部族相融合,形成土家族。土人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归属中央,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的土司制度起于元代止于清朝雍正13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土司与封建王朝的关系,就是土司对王朝纳贡称臣,王朝对土司实行册封,准予自治。土司土地不入王朝版图,人口不入王朝户籍,生杀在掌、称雄一方。土司王:实际就是一个地方的土皇帝。
恩施土司管辖地区包括今天恩施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五峰的部分地区。 清朝为加强中央统治而实行改土归流政策。现在所见的恩施土司城是1998年由恩施州民委策划建设,2002年建成开放的。这座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据说是全国八大人造景观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这座人工打造的景点已经成为这个地方“土(司城)女(儿城)大(峡谷)腾(龙洞)”旅游黄金线路上的重要一环。
这座占地215亩的土司城包括费孝通先生题写“恩施土司城”的门楼、钢筋水泥的侗族风雨桥、其貌不扬的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等景点。其中最重要的土司府为本地土司所修建的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之处。下设属官衙门、机构、保安队及基层政权。等级大则相当于巡抚、县长级别。
土司城范围很大,但可玩之处不多,除了随处可见的商业门面,就是那座建筑群落总高99.9米,宽29.9米,呈纵向层台递进式布局的九进堂。据说全部建筑构件中,有333个柱础(恩施称磉墩),333道门,90个窗户,全由榫铆相接的木结构组成。总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无论从构思、布局构造、工艺技术,以及规模、风格、景观等,都属于全国目前规模最大,最别致、最壮丽的土家族仿古建筑。。
从走进九进堂的大门,就陷入一片不太清晰的阴暗之中,好就好在随着步步高升,光线也越来越好。那栋大楼里廊道曲折、厅室众多,层层叠叠,各有各的妙处。虽说不可能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但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还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在那条游览线上,除了廪君祠以及和它隔路相对的一家商店,基本上都去过。从九进堂盘旋向上,看见那块“汉土疆界碑”,就想起长阳的那块石碑;那个“崇银堂”倒是首次看见的土家银饰的介绍;那堵城墙沿山势起伏,意外的是,城墙外的楼房也许是在山腰的缘故,倒显得不很高;爬上爬下,还去看了鼓楼,介绍说,每当峰火台狼烟升起,鼓楼便擂鼓报警,士卒土民即闻声出动,荷枪持刀,以待来犯之敌。其实这是附庸汉人的做法,有些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