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心理分析
一次心理分析
抖音是一个很神奇的App,因为它会投其所好。基于它这个特点,我会通过频繁搜索相关内容来向它投递我喜欢的“信息”。这样相当于我在它那里定制了很多栏目。期初抖音是我用来学古诗古文的,后来它相继识别我的其他爱好。近些年我又向其传达了足球跟文学的诉求。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前几天刷到的当代顶流作家余华的最早一本小说 – 在风雨中呼喊。当然我依旧选择的是边做稿子边听音频的方法来品读余华的文笔。我昨天窝在卧室里,带了耳机,耳朵听着的是这个作品,手里敲打的是医学量表翻译,我的目光偶尔去瞥一眼电视里的女足世界杯。虽然场景显得有些滑稽,然后朗读者声情并茂的声腔会让我的代入感很强烈,因为这是成长类文学,很有悲痛文学的滋味,而我最这类文学类作品最有共鸣。
“他走在路上的孤单神态,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当B站那个up主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一下就激动起来了。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场景。我在高三的时候,会经常在晚自习之前一个人去学校附近的公园里溜达。那段时间旷日持久的失眠,让我对周围世界有一种类似冷凝般的敏锐度。有一次坐在花坛边,旁边有个亭子有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在那里发呆,简直就是
“他坐在亭子里的孤单神态,让我感到十分亲切”。当然,我绝对也没有胆量上去说话的。
其实开头还有一句话,就把我拉到小时候。”然而医生从来就没有注意我,现在想来是他根本就不会注意我是谁,为什么总是站在那里。他总是匆匆从我身旁走过,偶尔也会看我一眼,可他用的是一个陌生人看另一个陌生人的眼光”。我在年幼的时候,会对路过的成人进行观察,我不知道算不算一种与窥探欲。
但是本文并非是一篇读后感,实际上是一次心理解析,我下文提到的很多症结都可以追随到年幼的年岁,诸如上文提到的一些场景。
前日友人发来如下的视频,是有关自闭症。看完之后,我大为震惊,因为我符合其中80%的描述,但是我知道我并非自闭症。但是这个视频给了几个思考。
1. 高敏感
首先我最大的症结就是噪音,因为我对噪音的包容度极低。以前住在非顶楼的时候,楼上的一丝动静都会让我心智纷乱。当初我住在百家湖的时候,曾经的几个壮举包括将邻居爱吠的狗投诉到送人,以及找了N个人假装是本小区的人投诉到物业,然后将楼下吹笛子的老头赶走。友人曾经调侃我这种人属于“别墅”体质,我只能表示赞同。
近些年我热衷于去看昆曲演出,所去的场合与20多岁去的音乐节现场和独立音乐演出地点极为不同。我在第一次去省昆兰苑剧场的时候,惊叹于观众的素质,而且在两场折子戏之间的几分钟休息时间,整个空间仍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安静,这是初体验的美好。这是因为昆曲本身就是让人冷静且投入思考以及情绪的剧种,人自然而然地会冷静,当然是在投入的情况下。我在兰苑的体验一般都挺好。后来我追着省昆的戏去大剧场之后,就发现现场开始有了一些杂音。基本上都是一起过来看戏的两个人在演出的途中窃窃私语。我后来思考了一下,我为啥经常在大剧场都会被这种低语而烦扰呢,就是我这种高敏感,是低于常人忍受的阈值,所以在常人不在意的范围内我还是感觉困扰。其他的原因是包括我还是近几年才去的昆曲现场,很多本子我都没有熟悉,基本上都是边看边念白和唱词。可以说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本身古文功底尚可,加之英文字幕的辅助,我每次都像是在上一堂古典文学课,所以不喜欢旁边有些支支吾吾的声音。
上次仙林万达看孤注一掷,选择了一个小厅。旁边是一位优雅的女士,不过她旁边放着一桶零食。我看到这个我的警备性就提高了,果然她在电影的进程中吃了大半场。但是我能感觉到她在极力的克制自己不发出声音了,所以我的素质又禁止我去提醒她。那场电影看的挺纠结。不过我后续给自己找了一个释放的出口,给自己一条路,因为我的位置在出口处,我在想如果实在受不了,我就站在出口处看。我在这样想之后,我整个人就松弛了。
我一年看的电影很少,只选择看特别感兴趣的电影。不经常看电影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看电影的人产生噪音的概率要比昆曲高太多了,我无法冒险过去看,而且我看电影的位置是在最后一排最拐角的位置。
不过我也有不太受噪音影响的情况下。3月份我借着去西安看省昆桃花扇的名义在西安呆了半个月,然后第一次看了一场正经的秦腔,昭君出塞。与昆曲这种充满“文人”气质的剧种不同,秦腔的地方戏属性非常明显,所以来看戏的老年人居多,所以整场台上演员唱着关中话的唱词念着关中话的念白,而台下是很多老年人用西安话说的窃窃私语。但是我不烦躁,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关中话。我经常去西安,行程中一定会添加一个活动,走进市井听听这里的方言。它会让我身心愉悦,很沁人心脾。当然地方戏的唱词都比较亲民,无需特别用心学习就很好理解。
(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