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盛名之下

01
民国的风起云涌、才女辈出,我们大家都太熟悉了。
冰心、凌叔华、张爱玲、萧红、唐瑛、陆小曼等,都如同耀眼的星辰,在那个时代的舞台上,闪耀着各自的光芒。
而最负盛名的,似乎还是林徽因。
02
林徽因的人生配置,并不是全面拉满的那种。甚至,还有硬伤。
她从小与母亲的关系不好,这一点,给她的童年造成了很大的阴影、沉重的伤痛。
林徽因生长在大家庭,作为颇有天赋的长女,她深得父亲器重,与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相处得也好。而她的母亲不得父亲喜欢,被遗忘在后院。林徽因和母亲同住,自小承受了来自母亲无穷无尽的阴暗情绪。
林徽因自己说过,“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到我临上床时真恨不得去死或从来没有出生在这么个家庭过。”
除了家庭战争的创伤之外,林徽因和母亲在性格和追求上也存在根深蒂固的分歧。林家是书香门第,林徽因从小饱读诗书。而母亲不读书、不通琴棋书画,也不通情达理,她不支持林徽因读书写诗。
一个孩子的幼年,本应是依赖妈妈,从妈妈那里获得无私的爱与呵护的阶段。亲生母亲在林徽因心里留下的伤口,终其一生也不曾痊愈。
03
林徽因也并不是情商高的人,她也会陷入琐事引起的烦恼。另外,她所到之处,也不都是鲜花和掌声,对她议论纷纷、指指点点的人,也是有的。
比如,冰心曾发表一篇小说,叫《我们太太的客厅》,在《大公报·文艺副刊》连载。
小说以轻蔑讽刺的口吻,描写了一个千娇百媚的太太,在自家客厅举办沙龙,穿梭于一众男子中,享受被他们众星捧月般讨好的场景。小说中还不忘贬低和嘲笑“太太”的丈夫,十分刻薄。
人们很快发现,这篇小说里的人物,和林徽因及身边人皆可对号入座——爱开沙龙的太太对应林徽因,木讷的丈夫对应梁思成,多情的诗人是徐志摩,哲学家是金岳霖,就连太太的女儿彬彬,都和林徽因女儿小名冰冰同音。
于是,一下子,《我们太太的客厅》引起了轩然大波,林徽因被卷入了舆论中心。
事情以林徽因派人给冰心送了一坛陈醋而告终,从此两人交恶。
后来,钱钟书写过一篇小说《猫》,起篇便写“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通篇十分毒舌,极尽揶揄之词。
《猫》的主角“李太太”是一名高朋满座的沙龙女主人,客人中则有一个爱慕女主人的诗人。加之杨绛曾回忆,在清华园时,钱家与梁林夫妇比邻而居。两家的猫打架,钱钟书拿上竹竿就去帮架。
两相印证,于是民间便传说——钱钟书的《猫》,便是影射梁林夫妇,讽刺林徽因私生活的。于是,《猫》又被称为清华版《我们太太的客厅》。
《猫》讽刺的是否为林徽因,尚有待考证。但有一点是事实,那就是,林徽因和她彼时的邻居钱钟书、杨绛,相处得并不好。钱钟书和杨绛大约是很看不上林徽因的。
04
那么,为什么最终是林徽因,享有那么久的盛名,甚至被称为民国的“最女神”?
我想,那么多人看重她、羡慕她,大约是因为,她同时实现了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的极致。
她的精神世界浪漫丰盛,她的世俗生活十分圆满。
无论你是二十、三十还是四十,当你望向她时,她都让你惊叹——
二十岁的你憧憬繁花似锦、诗意人生。
于是,你看见她出身名门、惊才绝艳,欧洲游历、美国求学。她在建筑、诗歌领域的创作中才华灵动,在演讲、沙龙中众星捧月、光彩照人。她往来者多为博学之士,她的爱慕者皆为成就斐然之人。
三十岁的你追求事业的高度、婚姻的质量。
于是,你看见——她从事文学创作,她的诗充满灵气,几首诗便奠定了她诗人的地位;她从事古建筑研究,他们夫妇创作了古建筑研究的多个重要文献,填补了领域空白。她还是国徽的主要设计者。她是公认的杰出女建筑师。婚姻中,她的丈夫对她呵护备至,她与丈夫既是生活的伴侣,也是同行和知己。
四十岁的你关注生命的内核和能量。
于是,你看见,她始终走在自我实现的路上,持久、坚韧。繁花似锦时,她不曾虚度年华;繁华落尽时,她不曾停止生命的创作。她既接得住众星捧月的光环,也付得了穷乡僻壤的艰辛、耐得住学术研究的清冷。无论生活优渥,还是贫病交加,她始终在创造、在燃烧,既焕发了生命的巨大能量,也展现了那一代大知识分子的风骨。
正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