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必读!茶人总是忍不住对《茶经》的向往
▏首发于公号:常青树茶业
▏作者:GaGa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在2019年出版的《茶经》,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茶学家陆羽,编译者是中国茶叶博物馆原馆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原副秘书长王建荣。

这本书去年我跟大家简单分享过。不过,当时是跟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一起分享的,给它的篇幅并不多(与其读陆羽的《茶经》,不如读吴觉农的《茶经述评》)。今天我会详细一点展开。
《茶经》是中国第一本茶书,也是中国茶道的奠基之作。从它诞生以后,茶从“喝”上升到了“品”的境界,几乎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就是由它开始的。
整本书共十个章节,包括“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对茶的栽培、采摘、制造、煎煮、饮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茶的功效,对到陆羽所处的唐代为止的茶的历史、产区,都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它视角宏观,讲解全面,拥有很强的科普性,已经具备了茶百科全书的结构雏形。
但是,受时代发展所限,陆羽的探究能力和可以获得的资料有所欠缺,这使得《茶经》最终呈现的内容偏于笼统,而且以我们现代的目光来看,参考价值十分匮乏,它并不足以成为真正的茶百科全书。
当然,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是不朽的,对于了解和研究唐代社会生活也很有助益。
所以,我依然要强调:如果你只是想了解唐代煮茶和陆羽对茶的理解和追求,那《茶经》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但如果你想全面深入地学习茶知识,了解茶产业,那就不要将希望寄托在它身上。
市面上的《茶经》版本很多,我在书店翻过几版,最终还是选定了手头的这一本。
它的亮点在于编译者立足原文描述和自身积累,加入了手绘的插画,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唐代制茶、煮茶等情景。
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编加设计呢?
第一,它是彩色版,纸质不错,这就为图文并茂的编排留下了很充足的空间。除了手绘插图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很多茶叶、茶具的照片和历代茶画,以及特别制作的古籍仿制。
第二,它有古籍出版中常规的译注。译注分三类,一是字词注释,二是译文,三是“古法今观”栏目做出的概括性的古今茶业情况对比。
我从自己特别喜欢的“四之器”中节选了一些页面给大家试读。
这一节比较长,分了六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开端都是以古籍仿制的形式展示原文,占一个对开页。我给大家翻一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风炉这样一件茶具。
首先,一个对开页展示了介绍风炉的完整原文。右侧小字是编译者对这部分原文的批注,也可以看作对这部分内容的概括。左侧小字属于“古法今观”栏目,简单说明了风炉和陆羽的关系,以及它如今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接下来,将原文分段,加以字词注释和译文对照,还对生僻字词做了注音。字词注释做得比较仔细,会有适度延伸,比如对典故的介绍、对版本差异的说明、对特定用词的出处简介等。

然后,这部分的最后一页,以手绘插图的形式展现陆羽所写风炉的形制,正面图、侧面图、剖面图和部分细节图都有。

我们往后再翻几页,还会看到其他煮饮器具的手绘插图,展示煮茶工序的流程图,描绘宋代斗茶情景的古代茶画,以及顺着话题延伸添加的文物照片。




之前给大家分享《大观茶论》,我特别提到了它编排上的延展性很强,提升了整本书的可读性。这本《茶经》的编译者跟那本《大观茶论》是同一位,但在编排延展性方面显然不如那一本。日后如果再有人出版《茶经》,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着力的方向。
最后,就怎么阅读这本《茶经》, 我简单说两个小建议。
第一,阅读毕竟是一种私人体验,好不好读、怎么读,终究还是要自己亲自感受,而且这本《茶经》很薄,也比较易读,所以我更建议全书通读,感兴趣的部分可以再读。
第二,如果你想提高效率,想有针对性地读,那不妨这么做:“一之源”略读,“二之具”到“六之饮”通读,“七之事”到“十之图”不读。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够为你选择茶书提供一点点的帮助。
关注我们,天天喝好茶(evergreentea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