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虫相遇记--养虫是条不归路
缘起
说实话,我好像的想不起来,和甲虫结缘的那个时间点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到底是在咸鱼看到了甲虫还是在某本书看到的,完全忘记了,很奇怪。好像是被那种兴奋的感觉击中了,晕乎乎的,以至于什么细节都想不起来了。
在我小时候,几乎没有接触过甲虫,仅有的印象就是村里的某个孩子,抓到了一只天牛,在那个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一只天牛对一个孩子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但是那个孩子并没有和我们分享,我也没有专门跑到村里每颗树底下,蹲守甲虫的踪迹。只顾和小女孩一起跳皮筋了,所以之后我再也没有任何和甲虫的记忆。
这其实让我之后混迹虫圈的时候,觉得有点自卑。不管是黑猫老师在《甲虫超图解》,牧野在《牧野虫社公众号》,赖延奇,柯心平在《沉醉兜锹》中,都将讲述过自己少年时期和甲虫的结缘故事。我幼时除了跳皮筋,撒尿和泥之外,对于甲虫这件事倒是有些乏善可陈。
真正的起源并不是因为一只虫,而是一本书——《机械甲虫制作》,日本艺术家宇田川誉仁制作机械甲虫的书。这本书写的是机械昆虫的创作技法,我被那本书中机械感十足的甲虫深深吸引,但当时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没有开始尝试制作。后来工作之后,有了一些物质基础,我曾花了很多时间来做机械昆虫作品




开始学习饲育甲虫
之后偶然发现了原来还有一群饲育甲虫的人存在,并且有这么多种类的甲虫,我仿佛进入一个完全未探索过的世界,就像是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内心涌现出巨大的狂喜。以至于就像开头说的一样,被这种狂喜砸晕了过去,当时种种细节完全记不起来了。
在最早了解到这个领域的时候,我疯狂的看各种文章,各种资料,在每个平台搜索相关内容。但其实有半个月时间,我是完全懵逼的状态,光是幼虫期成虫期这种最基本的知识,我都花了几天时间才完全理解。直到后来我找到了心中的养虫圣经《沉醉兜锹》,当时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是如痴如醉,废寝忘食,光是笔记就做了几千字。这本书中穿插故事讲述了各种甲虫的养殖技术,很系统且趣味性十足,并且开创式的狗食饲育法,也让作者开创性的养出了长戟大兜虫和大王花金龟。
但是毕竟十几年过去了,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连发酵木屑都没得买,养甲虫还需要上山背腐植土回家。如今饲育长戟大兜虫也不再需要狗食提供蛋白质,发酵木屑就已经能够满足长戟大兜的需求。书中的知识已经显得有些陈旧了,所以现在更多的是去贴吧和公众号去看饲育帖。
最早在看饲育教程的时候,也是很头疼。不管是分享饲育经验的帖子还是发布的售卖信息,都会出现很多的专有名词,例如发酵木屑,深度,浅度,无添加,菌瓶,L1,L2,L3,羽化,化蛹,蛰伏,wf1,cbf1,原名亚种,cmf,cck,cca。这些专有名词能够简单有效的传达信息,懂的人,一眼就知道什么意思,这些词语现在已经难不倒我了。但是最早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我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完全不懂。
为什么写甲虫文章
正是因为我入门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遇到很多困难,才会想写甲虫相关的文章。如果是一个毫无经验的人,想要入坑虫圈,还是有点门槛的,我只是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把门槛降低一点点。
大陆的甲虫饲育历史并不长,体系并不完善,其实回过头看,真的有教大家入门的系统性资料吗?尤其是像我这样完全没有任何基础,且天资愚笨,突然对昆虫感兴趣的?似乎没有。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原因的,教一个新手入门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新手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虫圈一直有一个说法就是:不要做新手的生意。而且咸鱼上有很多卖虫人的简介上都标明了,问题多的勿扰,新手勿扰。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虫圈的年龄普遍偏低,很多时候没有成年人的社交礼仪,基本的礼貌都没有。大家的时间也都很宝贵,自然不肯浪费时间在一个小白身上,说不定他把虫养死了还会来找自己赔偿。
这可以理解,但是一个圈子健康的发展,就是要有越来多的人加入这个圈子,在B站看到资深甲虫饲育者瓦哥(B站账户:瓦卡列跌死)的视频,他说一个圈子健康的状态就是金字塔型的,新人永远是最多的。但是近几年虫圈好像不是这样,新鲜血液太少了,且低龄化严重。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虫圈,不用像我一样,经历很长时间才明白甲虫饲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养虫是一条不归路,既然决定了要走,就走的更坚定写些吧
以上就是我想说的话,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多多留言。本人日常需要搬砖,所以时间和精力真的非常有限。私聊很可能得不到及时回复,请见谅!!!
最后放一些甲虫图,有很多甲虫没有拍的好看的图。这些放出来的也是日常拍的,可能质量也会差一点。之后会更新摄影设备,都会越来越好的!





-
锥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15 13:0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