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健康养殖和无抗养殖,打造健康美味牛蛙!
牛蛙,是近几年发展最迅速的水产品类之一,2022年产量超过60万吨,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业者普遍预测牛蛙有望成为继小龙虾后的又一个水产消费爆品。目前,牛蛙养殖端仍存在药残、尾水排放污染等问题。在食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重视的情况下,近年“绿色养殖”、“合规与可持续发展”等成为大家热议问题。

由于牛蛙的养殖模式放养密度过高,极易导致养殖环境恶化,另外蛙类属于肉食性动物,也常常因相互撕咬导致蛙类体表创伤,从而感染疾病导致病害较多。所以,健康养殖和无抗养殖成为行业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部分地区牛蛙禁养的常态化,养殖户开始探索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养殖模式也呈现多样化,主要以“牛蛙+”模式为主。
众所周知,脊椎动物体内存在肝肠循环,也是调节胆汁酸合成的重要途径,胆汁酸在肝脏合成后经胆盐输出泵进入胆囊,摄食后分泌入肠道,胆汁酸分泌到肠道后在末端通过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的方式被吸收,导致体内大量胆汁酸蓄积,形成胆汁酸池。同时,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以及宿主胆汁酸转运和生物合成的调节塑造了胆汁酸池。
目前,牛蛙养殖中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但是抗生素对胆汁酸池有很大的影响。抗生素治疗对宿主影响最大的代谢途径之一是胆汁酸代谢。抗生素杀死细菌,随着细菌的减少,可用于非结合宿主胆汁酸的胆盐水解酶减少,并且不再产生次级胆汁酸,从而影响了胆汁酸肝肠循环。

胆汁酸的肝肠循环
胆汁酸作为一类胆固醇衍生双亲分子,能溶解食物中的脂肪,促进脂类化合物及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及吸收。同时,胆汁酸也能够通过细胞表面胆汁酸受体TGR5及核受体FXR调控细胞的天然免疫应答。此外,研究表明,胆汁酸在机体内的合成和转化受到肠道菌群的严格调控。例如,某些肠菌表达的7α-羟化酶能够将宿主肝细胞合成的初级胆汁酸转化为次级胆汁酸。胡田恩等(2016)研究表明在饲料或者养殖过程中适量补充胆汁酸能通过调节牛蛙肝脏脂类代谢水平和抗氧化能力以维持肝细胞的正常功能,能够调节牛蛙的免疫水平,建议胆汁酸添加量以不超过200 mg/kg为宜。
牛蛙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健康养殖模式和规范的科学养殖,更需要完善的替抗方案。胆汁酸、微生物制剂和植物提取物等产品为健康美味的牛蛙提供更多选择。
引用文献
DOI:10.13721/j.cnki.dsyy.2016.01.011
Doi:10.1038/s41579-022-0080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