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构建能力的高低
20230813
最近看了《认知天性》,其中第六章提到了结构构建的概念。书中对此的定义是,“结构构建是一种由意识和潜意识形成的规范:判断东西是否合适,是可以增加特点、能力与含义,还是多余无用”。
作者还用搭积木来比喻构建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这些框架有时被称作心智模型或心智图。水平较高的结构构建者能更好地学习新资料,而水平较低的结构构建者则很难摒弃无关或相抵触的信息,导致自己被过多的概念干扰,无法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模型(或整体结构),也就无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再次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正陷于结构化书评的提炼困境中,历经了两轮,还是还是没有办法很好地把无关信息剔除出去,进而实现书中内容的框架搭建,并由此得出“我就是一个水平不高的结构构建者”这一结论。
从近期的阅读笔记整理来看,也符合这一结论。
可,真的如此吗?
确实,还在办公室写材料时,我就发现自己与主任对于参考资料中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有较大差异——他总是能一眼扫过便厘清脉络,而我需要反复阅读几遍才能完成类似的事情。所以后来,我开始抄小标题,每逢遇到重要稿件,更是要拆出一二三级标题来,并将里面的填充内容也全部理顺。当抄满两本A5笔记本后,我发现,自己的关键信息提取能力有了质的进步,某种程度上,已然接近主任的水平(当然,也可能是错觉,但和自己比,确实是进步不小)。
如今日常工作中,对于纷沓而来的工作信息,我也总能摒弃冗余部分,一眼看到最关键的地方,并快速形成工作思路——但,每每阅读到一些书籍时,过后的笔记整理往往花费接近阅读的时间。以最近这次的《认知天性》为例,全书阅读不过7小时,今天从7点起床、7点半开始,到10点半,炒了三个菜,11点一刻继续,12点半吃了半小时饭,然后一直到下午4点才匆匆出门去看电影,去掉期间1小时玩手机,6个小时总有的。而之所以花费这么久,就是因为整理笔记时无法快速去除多余的信息,将关键要素总结提炼。
结合日常工作中的经历,我在整理读书笔记时的“耗时”,与其说是思维能力的问题,不如说是“贪心”的问题——阅读时的贪心,看到一些句子都想划下来,其本质是懒惰,懒得在阅读过程中随时整理“这一章说了什么”“和之前有什么联系”“与已知知识有什么关联”;还有整理笔记时的贪心,“会不会以后要用到”“不记下来就会忘记了吧”——但事实上,杂乱冗长的笔记,日后根本不会翻看,即便有些许有用的信息沉淀在其中,也无济于事。反之,那些经过自己整理归纳的、清晰简要的笔记,被翻看的可能性大,而阅读时花费时间建立的线索,也能让自己更快回忆起相关内容,即便真的忘了,翻一翻原书便是。
综上,不要懒惰,用划线去替代重构,要随时锻炼自己结构构建的能力,提升效率,才是在有限时间里获取更丰富生命体验的有效手段。
以上,记录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