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这些人
一直想着整理记录几位对我个人很有影响的公知(中性词+泛指),然而每每碍于感想太多、太杂、太散,总是憋着一肚话却挤不出一个字来。后来发现,发广播这样的碎片式表达比较能帮我改善/克服这种障碍。
现在想起来把这些2022年4、5月的广播集中放在一篇日记里。
最想说的先有三位:
- 秦老师;
- 陈老师;
- 邓医师。
Disclaimer(不知道这个词使用得当否):
➊ 我不崇拜偶像。我没把这几位老师当神、当完人、当大师。我对他们有很多很多的景仰、喜爱、敬重和赞叹,但我对于他们的疏漏、缺陷或错误,也都谨慎保持着认识、指出、批评和反对的权利。
➋ 我没有强行推销的意思。我对几位老师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个人偏好,就是说他们在个性、三观、理念和思维方式上特别符合我的个性、三观、理念和思维方式;我对他们的大部分言论特别认同,而他们所传播的那些知识、信息和意见对我个人特别有帮助、有启发。
➌ 我对几位老师的认知主要来自书籍文章和油管视频音频,肯定不精准、不完整。我也会尽可能与时俱进调整我的看法。
➍ 我并不太有亲近“偶像”的愿望,没巴望跟他们吃顿饭、见个面、唠个嗑啥的——因为我社交笨拙,实在不知道有啥好聊的。不过,有机会听个现场讲座会很开心吧。(倘若能跟一趟秦老师带的旅行团说不定也会很好玩?不确定……)
秦老师
秦晖老师可能不是最顶尖的历史学家,但我【个人】认为他是我们今天最好的人文启蒙学者,没有之一。
在我看来,秦老师最了不起的地方有两点:
➊ 问题意识无比锐利
不管是怎样混淆、迷糊、纠结、粘连的现象和争议,秦老师总能一刀直达要害,首先找到、其次穿透那一个或几个困顿结点所在。
➋ 思辨逻辑无比强大
我常常对问题背后的学理与逻辑比较好奇、比较关注,比较容易纠结于“为什么”,也许因此就特别契合于秦老师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式。凡是秦老师捋过的问题,我理解起来总觉豁然开朗,特别通顺、特别透亮。
当年在走出地质那本书的序言里,刘瑜称赞秦老师是“思想上的管道工”——就是这个意思,不能同意更多!
起初
是我学人文的密友向我推介秦老师的,她本身并没有特别推崇,但她家学理科的队友极为热爱,所以她大概觉得秦老师“特别适合你们学理工的”……事实证明果不其然!
从听讲座开始,尽管密友原先还忧虑我会不适应秦老师的乡音浓厚,但我压根就没当这是个事儿,一听之下,便发现如入宝山。
至今近10年来,我听过秦老师所有的课程音频(凡是网上能找到的,比如农民学、秦汉史、西方近现代思想史),听过他所有的讲座音频(凡是油管上有的),翻过他所有的书(只能说“翻过”,要消化吸收还得多读几遍;最新的《王气黯然》还看不到),也看过很多他写的文章或访谈。
应该说,我对秦老师的学术研究与思想理念算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的。他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农民史和经济史,后来逐渐进入公共言论领域后,则着重谈转型。而最吸引我们的正是他谈转型的这一块,最与我们切身相关,也最让我们茅塞顿开。
说说
我所理解的秦老师这个【人】的可敬可爱之处。
➊ 不追求当大师
陈丹青陈老师接受访谈时,曾回答说:“我没想当大师。我居然画到今天还在画,谢天谢地。”他还说过:“画画不是为出路,是为喜欢。”——这真是叫我捶胸顿足五体投地那么认同的人生观啊啊啊啊……
秦老师本人并没有谈过这一点,但以我个人的观察和体悟,我觉得他是跟陈老师一样一样的。他做学问是为了兴趣和热爱,没有卯足劲儿想要当大师的雄心壮志。以秦陈二位的才华资质,倘若生在好的时代、好的环境,很可以取得更高成就,但他们都被耽误了。对此,他们当然有认知,也必定有痛苦,但这完全没有成为什么障碍,他们仍然热情不减,认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秦老师并不苛守于术业专攻,而是放飞自我——博览群书之外,还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且乐于慷慨陈词,撒开来乱谈各路话题,从毛衣战到灯塔大选,从阿畐汗到钨氪兰……
我以为现代性的人生观就该是这样子的。人活着是要有理想,但不需要立“大志”、做“大事”,更应该着重于享受这个过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顺道做出成果就做,顺道成了大师就成,但不要努着全身气力扑着那个目标而去。
➋ 有趣的灵魂
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就不提了,看过秦老师的友人张鸣写的一篇印象,生动活泼,比如说秦老师自幼酷爱“读”地图,读完了还都能三维存储进脑子里。
记得一次在HK,晚上跟他一起打出租回住所,居然一路走来,到了哪儿他都知道。明明我的眼睛比他好,可是我看到的景物,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可人家秦晖却能一一说出地名来,害得我一股无名妒火中烧,最后连车钱都不想付了。
我在油管上看过视频,秦老师在旅游车上应大家要求唱了十几首各国国歌。记得住十几、几十首歌词我不惊讶,我也行,我最惊奇的是秦老师的嗓音音色灰常好、乐感也灰常优。嗐,简直了~~
还有幽默感。不晓得为什么有的网友评论秦老师的讲座啰嗦沉闷,反正我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秦汉史》里有一课,说秦制统一后,铁锅银泯从此站起来!然后秦老师补充了一句:
好家伙,这一站起来就再也坐不下去了……
不过,讲座听多了,我也被动掌握了这两句口头禅:
这里我要说…
道理很简单!
➌ 尊重女性
这一点可能并不特别突显,但我觉得很可贵,也是我最近才忽然感悟到的。
秦老师每次提起妻子,一向都是讲专业,态度从来都很认真,他会说“金雁和我合写的一本书”、“金雁那时在波兰看到”……我觉得这里表现出的是一种认同和尊重:对妻子职业身份的认同,对女性同行的尊重。
恕我见闻有限,但以我猜想,在铁锅里,秦老师应该算是难得的一位没有或鲜少爹味的男性学者。没有爹味,也恰恰是一种“现代性”的表现。
秦老师与金老师是研究生同学,班对,他们的伉俪情深好像在圈内是众所周知的。
2020年1月的公众号发表过金老师讲述的半篇恋爱经历(说“待续”,就没有下文了):《“秦川雁塔”的故事》。我看得很舒服的一点是,金老师既没有“娇妻崇拜”的视角(完全没有),也没有刻意秀恩爱的甜腻,更没有华人婚姻中最常见的一股子含辛茹苦却不得不隐忍负重的怨气。她的描述很平视,也很温和,感受得出他们夫妻感情真的是一种挺好的状态——当然,这种“好”也许不可避免还是具有某些历史局限吧。
➍ 乐观
很喜欢也很敬佩秦老师的乐观底色,他的言谈文字都透出一种信念坚定,总能感染到我。
感叹的是,像秦老师这样的达观,究竟是更多地源于天性、还是环境造就?也许这两个因素永远就是密不可分的吧。
要说惨:出生即一目失明、一目视力仅余0.2;知青下乡9年回不了城、上不了大学;清华多年只评得3级教授、退休不获返聘……不惨吗?
要说幸运:原生家庭不错、恩师全心器重、婚姻家庭幸福……又不可谓不幸运哪!
➎ 平和理性
还很佩服秦老师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总能做到就事论事,客观,理性。不管遇到什么魑魅魍魉,都能耐心沉着,好好说话。
这一方面显示出他有一种“秀才遇见兵也要坚持一句一句讲道理”的书生意气,有“迂”的成分,更有逻辑思维的惯性成分;另一方面,我想也是因为秦老师大概真是属于好脾气人种,宽宏,淡定,鲜少急赤白脸。
➏ 良心
这一点我放在最后说,因为最“不重要”,因为“良心”理所当然天经地义本该就是知识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与底线。
简要记几笔我个人最深刻的印象:
- 秦老师自述他自己是在数字事件后、90年代才真正“觉醒”的。诚恳。
- 从前在海华网站上看过某位泯云人士的一段回忆:某年在欧洲某国举办了一场文化会议,她应邀到会发言。与会的铁锅代表团发现后,立刻集体退场,以示抗议,代表团中就有大作家no speaking;座中唯一人巍然不动,若无其事听完全场,他就是秦老师。
- 勇敢的人L先生的周年祭日纪念,不顾高压与跟监,秦老师夫妇双双出席活动。
➐ 至暗时刻
最后,容我引用几句秦老师讲座里的发言,大家共勉!
现实状况令人绝望。……回过头去看,也不光是我们有过这种时刻,历史上的至暗时刻在很多泯镞中都经历过。……但是,主救自救者。
保持愤怒,守望相助,不要绝望。
陈老师
其实,之前已经零星写过好多条读后感、观后感的广播(已经反复诉说过我有多么喜欢了嗐嗐嗐):https://douc.cc/00cvlh
喜欢,因之切合我的心灵、契合我的大脑。简单说来,无非就是落在这两点上:
- 三观
- 思维方式
陈老师是一位天才画家,可惜生不逢时,知青8年,没学什么文化,也没学什么画。如果人生可以假设,他大概率能够取得更加高得多的成就吧。对此,他自己当然很有认知,也必定有过痛苦,但显然他早已从容和解:
我没想当大师。我居然画到今天还在画,谢天谢地。
针对老一辈大画家吴冠中的哀叹“画画太苦了、画画没出路”,陈老师不以为然:
画画不是为出路,是为喜欢。
——他内里的功利心真的很淡啊。
我深深深深敬服并且认同这样一种现代性的人生观。
可惜,
陈老师的画我没有机会看到真迹,看过的作品数量也没有多少,但看过图片的,我大多数都很喜欢。(我的书架上有一本《我与西藏组画》。)
更更喜欢的,是跟随他“观看”——听他谈画、谈创作、谈美术史。听陈老师讲画,我是会心驰神往地那么着迷、是会鼓掌叫好地那么激赏。
他的好,第一是好在价值观上。他说“观看不需要道理”,他说“美术史其实很势利”……他本身态度诚恳,着重于表现一种“分享”,而不是“教授”;他既不装X,也不刻意讨好,就事论事,特别让人舒服。
他的好,第二是好在他那“天才画家”的切身体验和感悟上。他就是比我们素人更贴近、更懂凡高塞尚以及雕塑易州罗汉的那些匠人们啊。因此他的讲解那么率性、鲜活、独到和纯粹,绝不制式、绝不僵化、绝不枯涩。他的思考充满感性,艺术家的感性,但又随时不断地用理性对感性进行梳理和解析——这种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正是我的最爱。
其实最早读《纽约琐记》时,我就最爱看他评论画展的文字,比如他说宋仁宗的绣像
至尊至上的呆相妙不可言,唯天子会这样呆,其中人性毕露……
这里下的“呆相”二字,出人意料,果断莽敢,却又趣怪传神,不由得不抚掌大笑。
就很愿意一直有类似《局部》这样的好节目看,有陈老师领着私房看画,看到什么时候陈老师觉得“够了”、“我没什么好说的了”(我能想象他是会这样子的),那我也就“够了”。
其实,
我对陈老师最大最大的一层喜欢源于敬意与共鸣,源于他对铁锅现实的无比关注和尖锐痛击。
陈老师是进入我个人视野的第一位公知。好多年前,第一次听到他对张国师的奥运开幕式的点评:
里芬斯塔尔并未因第三蒂锅的失败而完全消失
含蓄而犀利,在我是瞬间豁然开朗、悄然解惑。从此关注。
陈老师最早集中批评的是铁锅的美术教育,而后是文艺作品,而后外延到社会现象。陈老师是艺术家,不是学者,他的批评和解析偏于感性、重于意气、而疏于学理,但他的观察嗅觉敏锐,他的愤怒目标清晰、方向精准、直指黑暗之根由。每每让我共鸣强烈。
尤其感佩的是陈老师的公心。他功成名就、风光安逸,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抱屈、而怨念,更不是像后来各种明星名流那样在社会议题上凹人设、蹭热度。他的发声是因为理念、因为关怀,他的批评针对所有那些不公不义不平不正,他所希冀和推动的是一个现代化转身。
恕我学识有限,权且拿这个名句(我有修改)来为所有真正的公知下个注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愤怒,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秦老师与陈老师
说来有趣,他俩同年出生(1953)、同为知青一代、同样没有本科学历、同为汶㴖后第一届研究生、还同在清华任过教。
更有意思的是,他俩居然还一同上过《时尚先生》封面(Esquire,2013年8月),并且有了这么一篇对谈——很好看的长文,有兴趣不妨搜一搜啊~~~

别的不细说了,这篇对谈到了末段,陈老师明显应对不济,接不太上话了……期间还屡屡惊呼:“是吗?”“你怎么什么事都知道啊?”“你从哪里知道的?”——“对谈”基本上变成了秦老师讲座,哈哈哈哈。
对此,我很很感慨啊:人文这个领域就是必须厚!积!薄!发!要有长时期积累和沉淀的资料功夫,要有系统性建构的理论框架,还要有严整缜密的逻辑思维。
陈老师敏于“洞察”、锐于“感悟”、更长于感性表现和文字抒发,但要在历史、社会和思想维度上深层挖掘与展开,他便略显力有不逮。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的敬意和喜爱。毕竟历史人文不是陈老师的术业专攻,而他从来都很真诚、恳切、虚心,并不假装大尾巴狼。
很爱很信奉他说的这一句:
当我批评,我假定自己的意思不一定对。
在此,
容我简单但是认真说几句对陈老师的批评,两点:
➊ 少许狼血思维
只要那啥啥像还挂在啥啥门上,我们都是一代人。赤旗下的eggs,你我她他它,狼血思维无一幸免,多少而已。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来自我反省和修正。
以我个人所见,推蔷派的狼血思维最突出的一点是:敌人的敌人就是盆友,为达目的不择任何手段、不惜一切代价,实用主义,忽视/鄙夷程序正义。
很多年前,陈老师在HH事件上的态度就表现出了这一点。他未必不知道HH是个fraud,但他宁愿把HH当作一个符号来支持,他说:我就支持这些文章(指的是那些比较有公知意识的博文),不管是谁写的。
➋ 过于回护木心先生
这一点可能引发了网友最多最激烈的批评,但其实我觉得还好哈……
陈老师常说他旅居纽约的10多年间,跟恩师“学会了写字”,可见他有多么推崇木心。而且木心也是画家、文艺评论家,可以想像他们师生多么相得!再者还是异乡识遇取暖的缘分(两人凑一块儿就说上海话)。陈老师于此上超乎寻常地感性重情,我表示可以理解,只要我自己不迷信崇拜就得了。
➌ 说来,我目前最好奇两件事:
陈老师支不支持创潽(一般意义上的划船粉他肯定不是);那么爱上海的上海人陈老师怎么评价电影《爱情神话》。
最后,
说些零碎小事小感。
陈老师爱看电影,也是个影迷——好有共鸣呜哇哇哇……不过他向王安忆推荐的几部美国独立电影,我专门找来看过,发现只喜欢一半。值得称赞的是,难得他并没有被名人身份冲昏头脑,不自量力亲自下场拍片然后扑街……
陈老师爱用脏话抒发情绪——基本上我还都挺理解他的每个脏话点吧,默默点赞……
陈老师的文字也十分耐读,别有一番民国风骨。
陈老师本人很怀念民国,也很热爱宝岛,还对传统美术越来越恋慕、越来越推崇——不知道陈老师自不自知,也不知道陈老师是不是这样,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移情的乡愁。至少我自己是,我的所有乡愁其实都源于那个“季油有无”的问题。
邓医师
邓惠文邓医师:
宝岛70后,精神科医师,荣格分析师(Jungian analyst),绿谠不分区立委提名。曾任台大医院精神科总医师、万芳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现职个人/伴侣心理治疗、心理成长课程、电视/广播媒体以及写作。研究与教学主题为:人际思维的拆解与重构、个体化历程的心理探索。(维基资料)
邓医师于我,有两重意义:
➊ 在个体层面,她好比是我的远程心理咨询/治疗师。
➋ 在社会层面,她让我看到了普通知识女性在一个良性的华人社会里可能会有的美好模样。
已经记不起
最初是什么时候、看什么油管节目“认识”邓医师的了,见之可亲,闻之可喜,估计怎么着也有十好几年了。说她是“我的远程治疗师”,当然是虚拟、是夸张,但这么多年来,我确实是在收听/看邓医师各种电视、广播、网文的过程中,以这样一种碎片(无系统)、发散(无中心)、漫游(无进度)的自学模式,点点滴滴地摸索、体悟和吸收,成长了很多、进步了很多、快乐了很多。
很难一一历数我的具体收获(怪我没有学习笔记哈哈),但我最感激、最庆幸的,是从她的各种零碎发言里摸索体会出“人际思维”的很多根本性原则和逻辑。
而这一点也并不是说邓医师真给我带来了什么“人际关系18般兵器”,教我“30天轻松练成社牛”——不是。恰恰相反,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习内向性地自我探索,学习用理性逻辑来把打了结、揪成团的感性捋捋顺,学习在人际关系的层面上如何实现“个性化”——了解自我、整理自我和锚定自我。
这对我的帮助很大。
广义上说,我渐渐学会了“个性化”地面对这个世界。可以说,打从幼年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博、到职场,从国内到国外,我在人际关系上从未如鱼得水、从未得心应手,甚至有时很困扰。现在,我仍然不如鱼得水、不得心应手,但我已能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专项上说,我还从邓医师那里得到了“婚姻咨商”,学会了解析、调适和改善婚姻关系。诚然这是个艰难曲折的历程,可是,虽慢不迟,虽迟但到,值得。
心理咨询也要个性化,所以治疗师一定要找跟自己对路的、合拍的。邓医师的好,大概率不是全宝岛、全华语世界里最好最好的,但至今于我是在感性与理性两方面都最契合、最有效的。
就我个人而言,时常纠结于“为什么”,因此很多事情一旦知道了原因与机理,那么一切就容易解决了。即使解决不了,我也因为知道了为什么,变得更容易接受。邓医师的分析就常常让我觉得摸得清其逻辑脉络,感觉更容易信服。
另外,我发现自己不属于那种需要反复倾诉的、需要大量倒“情绪乐色”的类型,但我有时会深陷思维迷雾,最需要有人把核心问题提出来——所谓“点醒”,然后我便能够豁然开朗。譬如,至今印象深刻、受用匪浅的一句话: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对错。
可能因此,我通过听节目这种碎片信息模式也能获得不错的“咨询”效果。
喜爱邓医师,
还因为她让我看到了普通知识女性在一个良性的华人社会里可能会有的美好模样。
从精神科医师走向大众,邓医师的形象是知性与疗愈,她把扎实的专业性和权威感、亲切适中的感性共情、深入浅出的剖析讲解,整合成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声音」。
在我看来,邓医师的口头表达特别出色。她善于描述、善于比拟,很有幽默感,也很懂即时应对。最重要的是,她总能精准把握对话调性,从“闺蜜私房话”到“跟长辈拉家常”、到“场面应酬”……各种模式轻松开启、轻松切换,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专业话语当中——这是不是就叫“润物细无声”呢?反正这真就是一种交流表达天赋啦~
当然,除了天赋,还有努力。邓医师执业之后还时常到欧美(好像主要是英国)参加学习班。
如此一位成功的职业女性,邓医师的成长经历却并不平顺。
单亲家庭:幼年时父亲出走,母亲辛苦工作养家,邓医师姊妹俩跟着阿嬷长大。我看过好几次节目,永远沉着微笑、不疾不徐的邓医师,一旦说起阿嬷就会哽咽……
联考不顺:从北一女到台北医学院,其实也很优秀,但没考上台大仍然是个“挫折”。
婚恋不顺:有过许多受伤经历……
过往经历,就算曾经愚蠢也没啥好回避,只要能变成更好的自己,伤痕都是养料。
生育不顺:40多岁高龄产女,而后
母嬰同室讓我從醫生變病友。
这样那样的不平顺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完美的邓医师,而这个不完美的邓医师更让我看到普通知识女性在对岸那边是怎样成长和提升的,也许没有飞跃、也许没有奔腾,但我觉得够美好、够希望!
尤其需要指出,从邓医师本身和发言中,我们都还会看到这样那样的传统印记,但我们都相信渐进,对吗。
更让我肃然起敬的
是邓医师有一份公心。
2019年底,邓医师加入绿谠(名称就叫“绿谠”,不是DDP,是个主张环保和弱势泉益的小谠)。素人参Z,大众眼光从欣赏、赞美和追捧徒然转变成为“严厉的检视”,这种压力并不易承受。
邓医师说:
太多經驗讓我深刻體驗到:這些深層的心理苦痛,並非歸咎於個人生命歷程的不幸,而是源自於整個社會時代文化的脫落失序所致。
更直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去,这是一份知识分子的公心,一份改变现状、推动进步的信念与热望。而知识女性的积极参Z,更是对两性平泉的努力和张扬。
现代知识分子讲究专业性和公共性。不走进公共生活,一样是耻辱。 ——围脖博主llloykotwenninoom发言
是的,人有平庸的泉利,任何人都有不被强制的泉利。
只是,那些有一定话语泉、有一定power、有一定地位的精英们,却选择鸵鸟、选择岁静,我们也有泉利反感他们、批评他们、甚至鄙视他们。
-
世界美如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9 02:15:12
-
棕包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05 22:54:03
-
纪尧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05 11:09:44
-
kennycx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04 23:19:29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3 20:51:49
-
玩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9 08:05:35
-
牧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9 00:06:37
-
冬冬小玉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21 10:18:37
-
ël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0-30 12:50:02
-
拉布的小柴柴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11 17:23:20
-
钢铁直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04 10:30:58
-
Quee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3 15:26:33
-
河西走狼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21:10:34
-
刘渔绿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20:58:56
-
若存荒陬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14:05:30
-
王二和他的豆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10:21:18
-
晚霞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10:18:05
-
琴流感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9:12:21
-
卡帕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8:26:39
-
微涼的貓熊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7:27:02
-
豆友179760829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5:44:38
-
近朱者千慧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3:02:18
-
破裂挽歌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2:49:58
-
destin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2:23:00
-
罔市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2:19:37
-
jianxiab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12 01:53:10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