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从来不会给我添堵
———不知从何时起,习惯于团块意群的表达方式。词汇的堆砌,是一种语言匮乏呢。
多数中国人能在日式情感表达中找到慰籍吧。
虽说日本这个国家与国民习惯于压抑,以致几近变态的程度,但能在日常生活中流露出的情感,无疑比中国人强多了啊。
日式文艺作品中描写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无一不是温柔的、温软的,细腻、悠远、淡雅、清新。像是羽毛轻轻拂过皮肤的那种触感。这份爱意,是小心翼翼的、规矩有礼的,绵绵不绝,自然流淌。
自小习惯于劈头盖脸的争吵、毫无界限感的控制的家庭氛围,我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类典型。这么一比较,也是“礼崩乐坏”呢。比起日本人轻言细语地表达爱意,中国人却直接将爱意碾碎在生硬、粗暴、狂风暴雨般的大爆发中,碾碎在不被正面提及的琐碎中,连同怒火冷却后的歉疚,一同藏进平淡的日常。
可是不开窍的傻孩子只会记得他们的歇斯底里,记住他们的暴跳如雷。
又怎么能要求这片还未曾被灌溉过的贫瘠之地立刻生长出体谅呢?
所幸的是,这个孩子在某天开窍了,也释然了,他看见了被藏在看似不起眼日常里的、被故意模糊化处理的爱意。当他看见自己随口一提的某个想吃的食物被悄悄放在茶几上,他看见争吵后第二天早上阳台上仍晾着自己被洗净的衣服,他看见餐桌上仍放着做好的早餐……
呵,这就是中国人都患有的回避型人格征状吗?
一层隔阂永远横亘在两代人之间。对于过于亲密的氛围,他甚至切身地感觉到不自在、尴尬。
呼,还是保持距离比较好。
甚至爆发一场冲突也好,就像从小到大的那样,来拯救一下这该死的局促感。
因为见识过彼此应激状态下最不堪的样子,平和的狎昵便显得虚伪了。
这么一看,在礼数操守、对情绪的控制力方面,日本社会做的比我们好多了啊。是什么原因呢?
如同情感只能生存于物质丰饶之地,(插播一句,前几天想到了一个很妙的措辞:恋爱脑是一种富贵病。)礼仪也是呀。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这是我们共同承担的责任,在生存都遭受威胁之时,人只能做野兽。
我不想为他们开脱,但我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只当他们曾做过什么,惹怒过神吧,便惨遭天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