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信念系统
NLP信念系统 大千世界,每一样事物都以自己的独特性而存在。花有花的娇羞,树有树的风情,海有海的辽阔,山有山的品格。早有哲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之所以不同,除了遗传基因的巨大差异外,还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信念系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面对世界上种种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依据的正是他的信念系统。因此,可以说维持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内在法则就是他的信念系统,而这个信念系统的运作模式便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快乐。信念系统(beliefs system)其实可以分开为信念(believes)、价值(values)和规条(rules)。 什么是信念 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作下去的法则(这是来自说话者脑子里认知的世界,即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的理由,是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于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对信念的拥有者来说(更准确地说是对这个人内心的运作系统来说),信念是绝对的。这点也是很多人的迷惘和困扰的来源。信念是本人认为世事应该是怎样的,但并不能说真理便一定是这样。能够把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分开并且认为它们是两回事,便是一个人已经达到一定智慧水平的认证。 每个人拥有的信念数以百万计,无法完全说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信念都存于潜意识里,不能全部呈现,也不会轻易地在意识层呈现出来。它们在潜意识里默默地照顾我们,支持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持,我们就会不知如何是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军队做过一些很不人道的实验。其中一个就是让被抓来的盟军飞行员坐在椅子上,双手被绑在椅后,用布蒙着双眼,一个德军军官对他说,经过审判决定把他处死,方式是放血!有人用冰块在飞行员双手手腕处轻划一下,然后有预先安排的东西发出滴水的声音。德军人员全部离开房间,数小时后再回去时,发现那个飞行员已经死去!没有真正的流血,他怎么会死亡呢?原来是因为他完全相信自己正在不断地失去血液,很快就会因失血过多而死。这个信念不断地重复,造成身体里真的呈现出失血过多的状态,因而死亡!由此可见,信念是如何支配我们的身体的。 20世纪初期,有人发现某处的丛林里有一个还过着石器时代生活的部落,而且从来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社会!这个消息在人类学界引起轰动,一些专家便组团去做研究工作。原来这个部落一直生活在热带丛林里,世世代代都没有离开过丛林。他们认为丛林就是世界,丛林外面什么都没有!经过好长一段时间,两个热心的专家跟一些土人混熟了,能够与他们沟通,告诉他们丛林外面还有世界。可是无论怎么说土人都不相信,两个专家便想带土人走出丛林,让他们自己感受一下。有几个土人愿意跟他俩去,走了数天,到达丛林的边缘,土人都停下来了。两个专家问他们为什么停下来,土人说:“到了尽头,没有路了。”两个专家很不明白,告诉土人再举步往前走下去便可,但是无论怎么说土人都不肯。终于,两个专家决定示范,两人走出了丛林十来步,转身叫土人走过来,但是无论怎么说,土人都完全没有反应,就像没有看到他俩,没有听到他俩说什么似的。两人没有办法只得走回丛林,问土人:“刚才你们为什么不走过来?”土人的回答是:“刚才你们去哪里啦?为什么你们不见了?” 当一个人坚持一个信念的时候,是会看不到听不见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东西的。 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上,在土著人第一次见到登陆的白人时,他们是怎样想的呢?有些岛屿的土著人认定白人是魔鬼,结果便是战争,造成生命的损失;也有一些岛屿的土著人把白人当作是上天派来的使者,拥戴白人成为他们的王;还有一些接受白人为同等的身份,让他们留下来,与其和平相处。从这些可以见到,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物,必须有了一些信念,才能知道该怎样行动:行动由信念决定。如果对出现的人事物没有什么信念,便必须在记忆经验里找出类似或接近的资料,做一个决定(信念的决定),才能有所行动。找出有关的信念和凭其他资料形成新的信念是潜意识的工作,可以在非常快的过程里完成,可能完全不被意识察觉。 如何证明信念的存在 想象你是我的一个多年好友,现在来探望我,看到我非常不开心,问我什么事,我说:“我真的是非常不开心,因为我的儿子很不孝顺我。”身为我的多年好友,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现在改变一下,假如我的回答是“我真的是非常不开心,因为我的妈妈很不孝顺我”。你又会有怎样的反应? 决定你在这两个情况下的反应的,是你的信念: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当情况符合了你的信念,你自然就能听进去,并且自然地给予适当的回应,例如安慰我、开解我。而当情况违反了你的信念,你便会感到奇怪、惊讶、反感,甚至不能相信而问我:“你说什么?” 通过上面多个例子,你现在会明白一个人的信念怎样影响他的思想、语言、行为、生活乃至人生。如想有更好的人生,我们必须多了解信念系统。 信念绝大部分存在于潜意识里,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信念会在意识层出现:当信念受到冒犯或者挑战时,当这个人自觉地反省时。 信念的种类 (1)定义式(相等式)。 确定事物之意义,一项事物与另一项事物的意义相同。 常见的用词包括:XX是YY、即是、等于、就是、便是等。例:沉默就是投降。 (2)因果式。 一项事物导致另一项事物的产生。可以是直接明确的,例:因为你没有来,所以我失败了;也可以是隐藏的,例:我很累,不能帮你。 常见的用词包括:引起、使得、迫使、造成、以致、导致、如果、因此、因为……所以、终会、终于、结果、将会、只会等。例:不良沟通造成婚姻失败;如果你不开口便不会这样了。 (3)规条式。 事物中的选择性受到限制,常常表现为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能力水平或限制,常见的用词包括: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能/不可能、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必须/必须不、不得/不得不、认为……必要/认为……不必要等。例:他需要培训才能胜任;他不可以这样就离开。 事情发生的概率,常见的用词包括:会/不会、也许会/也许不会、可能会/可能不会等,还有一定、绝不会等。例:这不会出现;那样做一定失败。 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常见的用词包括:会/不会、要/不要。例:我会成功。 (4)判断式。 事实上,所有的信念都是判断。这里指的可以算是最简单明确的判断模式,就是把对事物的主观猜测当作必然。 判断式的信念往往没有特定的用词,而只是带着肯定语气来描述事物。例:他不成;我输了;三次才对。 信念形成的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例如,曾被火烫伤而知道火能伤人。 (2)观察他人的经验,例如,在课堂上见到同学顽皮而受罚,因而知道某些行为不可以在上课时做。 (3)接受信任之人的灌输,例如,父母说要提防陌生人,所以我们对不熟悉的人有抗拒之心。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例如,某人总是拒绝我的善意,苦思之下,终于认定是因为他妒忌我升迁比他快。 上面的四个途径之中,第三和第四个途径需要特别注意一下。父母、长辈、老师等人在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灌输很多信念给他。灌输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语言灌输;二是行为灌输,就是在他们怎样做、怎样对一些事情做出回应的过程里,孩子看到听到而形成了信念。父母、长辈、老师等人灌输给孩子的信念,其中绝大部分是好的,也帮助了孩子成长,但是有些时候,也会有例外。有一位母亲,对女儿说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女儿成长后谈恋爱时挑选的就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男子。十年后他俩分手了,原因就是那个男子太有上进心了,总是忙于工作和事业而没有给家庭足够的时间。这个时候她才明白,男人的上进心对她的婚姻幸福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四种途径也常常会导致不恰当的信念。在一个新出现的情况下,以前的信念不管用,需要新的信念去支持行动,例如,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一个人总是对我的问候不大有反应,这没有先例可供我参考,在苦思之下,我得出一个结论:他妒忌我有能力。现在,凭着这个信念,我便知道如何对待他了。由此可见,行为需要信念的支持。但是,这仅是自己思考而建立的信念,可能很片面和主观。而思考的速度很快,说过一千次的谎言都可以变成真理,在脑子里重复一千次“他妒忌我有能力”的结论,很快便是“一定是这样”的“真理”了。然后,带着这样的心态,只看到、听到并配合这个信念的东西,很容易便把自己困在绝境中! 事实上,没有一种信念在所有的情况下都绝对有效。绝大部分的信念都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也有少部分是因为我们接收时没有好好地理解和消化,或者欠缺全面的定位(与其他信念契合),因此在某些情况出现时,发现有冲突存在。我们称这些信念为“局限性信念”或者“障碍性信念”(limiting believes)。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不良经验之后反省,明白了问题所在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他以后便能够有更好的人生;如果他坚持没有效果的信念而只是不断地埋怨别人、埋怨环境,他便会使自己陷入困扰之中。信念本应是一个人所拥有的工具,其作用与其他人生工具一样:帮助这个人建立成功快乐的人生。如果一个人把某件工具放在比自己的人生更高的位置,不惜牺牲本人人生的成功快乐去坚持一个信念,他便本末倒置了。有些人对一些信念如对宗教里的神一般,为坚持这些信念甘愿长期承受辛苦而徒劳无功,甚至愿意为这些信念而死。他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尊敬,但是却不能运用自己的力量去做出更多更好的事,也不会有成功快乐的人生,这很可惜。 信念必须有价值观的支持。信念的改变,也需要来自价值观的改变。 信念可以更换,但也不一定必须更换,因为信念还可以修正、扩充(兼容),甚至暂时挪开,改用另一个信念,直到在效果上有了突破,再捧出原来的信念去继续奉行。 妨碍成长的信念 该怎样知道哪些信念妨碍成长呢?任何会使一个人减少生活得更好的机会、减少有更好明天的可能性的信念,都是妨碍成长的信念。确切地说,妨碍成长的信念有以下几个种类: (1)使自己失去学习机会,因而不能有所提升的信念。例如:“他哪里会有什么好主意!”“你没有资格教我!”“你是什么身份,竟敢对我提出意见!”“这样做不会有用。” (2)使自己留在原地、停滞不前的信念。例如:“现在已经够好了,不敢妄想得到更多。”“在这个环境里,我们应该知足。”“今天已经这么辛苦,哪有时间去想明天的事。”“保持这个状态便已经够好了。” (3)减少自己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限制本人能力发挥的信念。例如:“我不应该那样冒险。”“我不应该这样贪心。”“这样太过分了,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以我的身份,怎能随便上前跟他谈话?”“我不敢去尝试,我怕失败。”“做人应该满足,不要妄想。” (4)把责任交给其他的人事物,因而自己无能为力。例如:“是他们不对嘛,为什么要我改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样的环境,我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这样发展,我只能叹息!”“他们不做,我也没有办法!” (5)把原因归结为一些不能够控制的因素,因而不能挑战或者改变。例如:“这是天意,没有办法!”“我天生就是这样,怎么办?”“你不能改变世界的定律!”“那是超自然现象,科学没法解释。”“你不能解释的便不应该做!”(这里我们不需要把焦点放在科学能否解释上,而应注意我们能够控制的无数选择。) (6)维持自己一个“没有资格”身份的信念。例如:“我只希望我的人生能安稳,从没想过会有大富大贵的日子。”“我哪会有那么幸运?”“做到像他那样成功?你不是说笑吧?”“有做老总的一天?从来没有想过。”“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得像李嘉诚?别做白日梦吧!”另外一种“没有资格”的态度就是坚持没有效果的做法,当有新的方法出现时,便找其他的借口去拒绝考虑或接受,例如:“他说话的态度不好,我接受不了。”“他想出来的哪里会有好东西?”“用他的方法,那么我的尊严怎么办?”而忘记了追求效果(三赢基础上的)、追求人生的成功快乐,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有这些信念的人,常用冠冕堂皇、不易辩驳的虚泛语言做挡箭牌(例如“应该知足”“做人不可以那样”“安分守己”等)。这些虚泛语言只会使人把注意力放在无能为力和没有效果的地方。事实却是:每个人,只要活着,总有能力使自己增加一点成功快乐,同时使其他人事物维持在好的状态。很多成就大事的大人物,都是由允许自己有梦想,并在思想上做出突破而开始的。 一个人或许出生在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之中,因而会被很多家庭问题困扰;也许他的成长过程充满不幸,孩童时期不断地受到伤害,造成众多心理障碍;他也可能在生活里有不少的悲惨遭遇,或许他去年因车祸而失去一条腿,还可能失业、妻子病逝等。假如有一个人如此不幸,上述的情况全都发生在他身上,他仍然可以决定下一分钟享有他可以享有的快乐:他能够选择与左边的人吵架,也可以选择与右边的人说笑话。就算没有人在身边,他也可以选择想一些使自己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 所以,只要我们还拥有生命,我们就有能力、权利和资格在众多选择中决定自己可以有多少成功快乐。这个权利,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把它夺去。 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 一个人最严重的“局限性信念”是三类关于“身份”的信念: (1)“能力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能力”(helplessness)。例:“我不能放松。”解决的方向是认识本有的庞大能力(capability)。 (2)“可能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可能……”(hopelessness)。例:“我这个病不会好了。”解决的方向是看到希望(hope)。 (3)“资格性”的局限信念,即“我没有资格拥有美好快乐的人生”(worthlessness)。例:“我的命生成这样,是应该受苦的。”解决的方向是感觉到他也可以有美好的人生(deserving)。 在众多的妨碍成长的信念中,杀伤力最大的一个就是“我没有资格”。假如一个人认定了自己是一个不会成功、不能有快乐的人,那么,无论别人怎样说、自己怎样做,在心灵深处都只会找寻自己不会成功、不能快乐的证明。 以此为前提,没有人可以推诿自己的责任:每个人本来就有绝对的能力和权利去使自己活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