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时代的海怪
漫谈近代史上的“铁甲舰”
1840年鸦片战争时,“坚船利炮”的英国侵华舰队,其实仍和过去几百年一样是木壳风帆战舰。但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蒸汽机、铁甲和巨炮纷繁上船,列强海军进入了短暂而多彩的“铁甲舰时期”。1894年甲午战争,便是这个时期的序幕。
从风帆到蒸汽钢铁
1803~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是风帆时期海战的高潮。尔后近40年间,欧洲没迸发大海战,战舰的表面暂时变化不大,但工业反动的浪潮仍席卷到了海军。
首先是把蒸汽机搬上了船,让战舰不再完整依赖风力,并且能把船造得更大、更快。
其次是铸炮技术改进,比拿破仑时期更大更重、能力更强、射程更远的舰炮纷繁呈现。
1823年,法国海军还推出了带有“延时引信”的爆炸弹,一举推翻了海战均衡。这种炮弹击中敌舰时,先是用冲击力击破木质船壳,随即在船体内爆炸并引发火灾。
与此同时,工业反动让铁产量猛增,给战舰附上一层铁甲、乃至用铁资料(熟铁)建造整艘战舰,终于成为可能。
蒸汽机、铁甲、重炮、爆炸弹这四个工业结晶,集成在大型军舰身上,铁甲舰便由此降生。最早的铁甲舰,是法国1859年竣工、排水量5700吨的“荣耀号”,但它只是在木质船壳外包覆铁甲。彼时如日中天的英国不甘落后,1861年也竣工了铁甲舰“勇士号”。它是铁质船壳,排水量近9300吨防护、火力和动力都更强。
到1865年,英法海军各自具有14艘和11艘铁甲舰。它们的外型仍酷似风帆战舰,但船壳装甲以及内部的蒸汽机、新型火炮和水密隔舱,曾经是新时期的特征。

用不好的冲角,背不动的炮塔
依据初代铁甲舰的经历经验,英国海军部调整了设计方向——与其装一堆小炮,不如装少数几门有能力的大炮(也就是后来的“主炮”),以击穿铁甲。这样还能缩短舰体,并把繁重的火炮、装甲集中设在舰体中部,稳定重心。
如1868年竣工的“赫拉克勒斯号”,船身中央有一圈152~203毫米的装甲带,围成一个八角形装甲炮房,内部安放8门254毫米前膛炮。这种“中央炮房式铁甲舰”,就像把陆上的碉堡搬上了船,集中维护重要部位。
中央炮房的缺陷是,火炮射击范围有限,被击中后也容易“团灭”。但这时还没有好用的穿甲弹,击穿厚甲并不容易。于是设计师们又玩起了“文艺复兴”:把2000多年前古希腊罗马划桨战舰的冲角,装在铁甲舰的舰首下方,来撞击敌舰脆弱的水下船体。
1866年意奥战争期间,发作了初次铁甲舰的舰队对战——利萨海战。战役中,奥匈舰队的旗舰“斐迪南·马克斯大公号”一举撞沉意军最新、最大的铁甲舰“意大利国王号”,惊险取胜。此战对军舰设计影响深远,直到20世纪初,新建的战列舰、巡洋舰仍普遍装有冲角。但在后来的海战中,冲角撞击敌舰的战果十分有限,反倒多次痛击友军!曾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逞凶的日本“吉野号”巡洋舰,十年后参与日俄战争时,就在一场大雾中被友舰“春日号”不当心撞沉。
利萨海战的另一条“珍贵经历”是:既然炮击对铁甲舰效果不大,蒸汽动力也比风帆更灵敏,那么风帆时期的“战列线”战术——各舰排成一列纵队、用侧火力齐轰对方,就该丢弃了。有人提出,不如排成舰首对敌的横队,这样更能发挥各舰的机动性,也合适发起撞击。在“侧对敌”和“舰首对敌”的争论中,旋转式炮塔遭到了喜爱:让火炮转起来,能朝各个方向开战,不就统筹了吗!
但是19世纪中期的古早版炮塔(又译“旋台”),构造笨反复杂,旋转时要把火炮连同繁重的装甲外罩一同转动。几干吨的铁甲舰,主炮塔就有几百吨,很容易毁坏重心、压低船,影响飞行。1870年,英国新锐的“船长号”铁甲舰退役仅5个月就在风浪中翻沉,设计师也随船遇难。事后调查以为,超重和船过低,是罪魁祸首。
为了减重,后来又呈现了“露天炮台”,只要火炮自身转动,外层是一圈固定的装甲炮座,构造更笨重。到19世纪90年代,老式炮塔和露天炮台的设计才合二为一,构成了炮身、炮座都有防护的现代炮塔。
全身内外,飞快进化
相比几百年的“风帆战舰时期”,19世纪中后期的“铁甲舰时期”只要几十年。但托两次工业反动的福,这期间军事科技停顿神速,铁甲舰的火炮装甲和动力也飞快进化。
19世纪后半叶,舰炮越造越大,炮弹从圆球形开展为锥形,重量从几十公斤猛增到几百公斤,能力不可同目而语。炮管从拿破仑时期的“滑膛”,开展为内壁刻有膛线的“线膛”射程和精度大增。处理炮尾漏气问题后,火炮构造还从“前膛炮”(炮口装弹)改为“后膛炮(炮尾装弹),射速更快。
由于当时钢材产量低、价钱贵,铁甲舰的装甲主要是熟铁。但熟铁质地较软,因而到19世纪70年代末,铁甲舰航侧水线处的装甲带,常常厚达300~400毫米(最厚的英国“不屈号达610毫米)!19世纪80年代又创造了“钢面铁甲”,装甲外层是较硬的钢材,内层仍是熟铁。直到19世纪末,才呈现了硬质装甲钢。
动力方面,由于早期蒸汽机马力不够、以及烧煤续航力缺乏,铁甲舰仍普遍设有高大稳杆和全套风帆。北洋水师从德国订购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1885年建成回国途中为了省煤,频繁展开风帆飞行。随着蒸汽机性能提升,加上操作风帆占用人力,后来的大型军舰才取消了帆索。
初次铁甲舰对决:汉普顿水道之战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弱势的南方海军为突破北方的海上封锁改建了一艘木壳蒸汽风帆战舰:去掉杆,水上局部改为装甲炮房甲板也覆上铁甲,命名为“弗吉尼亚号”。它初次出战,就击沉击伤3艘北军战舰,本身损伤细微。与此同时,北军新建的“莫尼特号”装甲舰紧急赶来。它吨位不到对手的一半,只配备了一座旋转炮塔。
1862年3月9日,“弗吉尼亚号”和“莫尼特号”在美国东海岸的汉普顿水道,展开了初次铁甲舰对决。经过4个小时厮杀两舰都无法击穿对方装甲,只得鸣金收兵。其实这两舰都是应急产品,只能在内河和近海飞行,并非主流。但两者不同于传统帆船的新颖构型,特别是“莫尼特号”的旋转炮塔和大口径主炮,影响了后来的军舰设计。
“定远”和“镇远”:近代中国的光彩与悲剧
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简直缺席了“大舰巨炮时期”。中国近代史上仅有的巨舰,就是19世纪80年代,北洋水师从德国订购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两舰为姐妹舰,1883~1884年完工,排水量超越7000吨,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军舰,在同期全球也可谓优秀。
中日甲午战争迸发时,“定”“镇”二舰的巨炮厚甲,仍被日本海军颇为忌婵。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的整体火力、航速均逊于日本结合舰队,幸有“定”“镇”二舰在弹雨中巍然挺立,才不致溃败。可惜面对败局,它们也无力回天。旗舰“定远号”在威海卫沦陷时自毁漂浮,遗骸于2019年发现;“镇远号”则被日军掳走。
“定”“镇”二舰降生于海军科技进步神速的时期,在甲午战争中,11岁的它们其实已显老迈。虽然北洋水师官兵英勇奋战,但由于晚清国力孱弱、官场糜烂,无力对海军持续投入,也无法改变武器战术的落后。“定”“镇”二舰的悲剧,从此警醒着中国人勿忘国耻,卧薪尝胆。
千奇百怪的铁甲舰
19世纪70年代,俄国黑海舰队造了两艘“圆盘战舰”——“诺夫哥罗德”级铁甲舰。该舰设计用于近海作战,为了在减小吃水的条件下装置279毫米重炮,采用无独有偶的圆形舰体。结果它实践航速仅6.5节,飞行也很蠢笨,是失败之作。
法国晚期铁甲舰“奥什号”,1890年建成,具有当时法国铁甲舰的典型外观逐个高大建筑、内倾船体和舷侧突出的炮座“耳台”。
意大利“恩里克·丹多洛”号铁甲舰,1882年建成,彻底取消了风帆,舰体中部配有4门450毫米巨炮。但该炮因射速太慢,并不适用。
英国铁甲舰“维多利亚号”,1890年建成。上层建筑轮廓好像邮轮,舰首有一座双联413毫米巨型主炮,加上一对并排烟窗,外形共同。
南美最著名的铁甲舰“瓦斯卡尔号”,排水量仅1130吨,1866年在英国完工。该舰原在秘鲁海军退役,1879年被智利俘虏后又在智利海军退役20年,后被保存作留念舰。
1905年5月27日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以逸待劳,在对马海峡阻击逾越半个地球前往海参崴的俄国第二安定洋舰队,获得大胜。图为老迈的俄国“纳瓦林号”铁甲舰(右),被更强大的日本战列舰(左)击沉。但一年半后英国“无畏号”的完工,让日俄战争中的一切战列舰、铁甲舰全都彻底过时。
从铁甲舰到战列舰
写到这里,或许你曾经疑惑良久了:本文说的“铁甲舰”,和两次世界大战中气势汹汹的“战列舰”,到底是什么关系?
其真实铁甲舰时期,虽说大型铁甲舰的位置相当于之前的“风帆战列舰”,但这个阶段不存在战列舰——前面说过,风帆时期侧齐射的“战列线”战术,这期间并非主流。直到1889 年,英国建造现代战列舰的开端——“君权号”时,才最终确立了侧齐射战术的复兴。
相比铁甲舰,现代战列舰主要有几大特征。一是船航高,更能抗风浪,合适远洋飞行。二是采用装甲钢,厚度比铁甲减少一半多,装甲能掩盖更多部位。三是除了2~4门240~330毫米的大口径主炮还有多门100~170毫米的中口径速射炮,以补偿当时主炮射速慢、命中率低的缺陷。
1904~05年日俄战争中的第二次黄海海战、对马海战是现代战列舰之间的初次对决,展示了战列舰强大的火力和防御力。战争刚完毕,英国就开端机密建造一艘全新战列舰——“无畏号”。当它1906年完工时,17900吨的庞大船体、10门305毫米主炮的超强火力、厚279毫米的主装甲带和21节航速,顿时让此前一切战列舰都相形见绌。列强的海军竞赛从此进入新阶段各国新建战列舰纷繁以它为标杆,掀起了建造“无畏舰”的热潮,直到1914年世界大战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