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尾雉 隐居堂岛高山中
由于共同的天文条件,中国台湾岛上除了多数与大陆相同的野生动植物,也有不少特有物种。迄今为止,台湾岛上已发现了24种特有鸟类(含亚种,其中最华贵、最稀有也最神秘的,就是有“雾中隐士”之称的黑长尾雉。
海雉“变”帝雉 百年难正名
东晋时的大学者郭璞,普在注释古籍《尔雅》时,对“海雉”一词的注释为:“海雉,如雉而黑,生海中山上。”同时期的博物学家张华,则在加注《禽经》时写道:“海雉,羽色纯黑,亦善斗,生海中山岛上。”
黑羽、好斗、生海岛山上?这是一种怎样的神秘雉鸡呢?
千年光阴飞逝,已是清光绪三十二年的1906 年,英国探险家瓦尔特·古德费洛来到了已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岛。当他在全岛最顶峰——玉山采集标本时,发现身边高山族挑夫佩戴的头饰上,有两根黑白相间的长羽毛。很明显,这是一种雉鸡的尾羽。古德费洛把这两根羽毛、以及随后捕获的雌鸟标本带回英国,请鸟类学家奥吉维-格兰特审定。
奥吉维-格兰特剖析以为这种鸟和中国大陆的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类似,应该是一个属。他又想起当时欧洲鸟类学界有风闻说,日本明治天皇具有一对来自台湾岛的神秘雉鸡。于是他心血来潮,把这种鸟命名为“帝雉”(Symaticusmikado),种名“Mikado”就是当时日自己对天皇尊称(汉字写作“帝”或“御门”)的音译。但是后来发现,这其实是个乌龙:养在明治天皇园囿看里的,是另一种台湾岛特有雉鸡——蓝鹇,这种鸟早在1862年就被科学命名了。
六年后的1912年,古德费洛再度来台,捕获了11只“帝雉”带回英国饲养。它们的后代在海外生根发芽,去今天欧美一些动物园里还能见到。
然后来的中国学者,则把这种鸟的中文正式名重新定为“黑长尾雉”。这样一来显现它是长尾雉属的成员,二来纠正了当年英文命名的乌龙。但与那段被殖民历史有关的拉丁文种名,却只能继续随同着它。
五彩斑斓黑 隐居高山中
固然自古就被描绘为“黑”羽,但当你看到一只雄性黑长尾雉时,就会发现它长得远比名字冷艳:全身羽毛富有金属光泽,在阳光下变幻闪现出鲜艳的亮蓝色、蓝紫色或蓝绿色,而光线暗时羽色也随之变深几乎就是“五彩斑斓的黑”!此外它翅膀上有白色翼带,长达50~60厘米(超越身长)的尾羽装点着几条醒自的白色横纹,眼睛四周还有一圈血红色的暴露皮肤。相比之下,雌雉的羽色就显得“黯淡无光”,却也另有一番朴素之美。
黑长尾雉只产于中国台湾岛,且只散布于岛上的中高海拔山区,如中央山脉、阿里山山脉,玉山山脉和雪山山脉。依据研讨者多年调查,它们主要在海拔1600~3300米、云雾洋溢的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草地出没。
1912年古德费洛在阿里山捕猎时,曾记载道:
“阿里山的森林由西渐升到顶端构成了一道尖利山脊,南北绵亘数里。在山脊中央部位,庞大的山体又向西隆起不断延伸到宏大的断崖为止。山脊上的森林非常茂密,底层是浓密的箭竹林。海拔6000英尺(约1800米)以上的山区,柏树是优势种,还有许多高大刺柏和松树。在南边我们扎营的中央,高大的橡木简直和松树一样多。东边面向玉山,是个深谷,十分峻峭,上面有一些草和树木·····这是黑长尾雉的栖息环境,也可能是它们繁衍的场所,这里的坡度陡得不得了,没有人下得去。”
除了栖息环境险峻,黑长尾雉还生性羞怯、行迹隐秘。它们多在晨昏时活动,特别喜欢在起雾时或细雨中寻食,吃完又返回密林或草丛深处。夜间则在离地1~6米的树枝上过夜,极少惊飞。因而它们又博得别号“雾中隐者”,不管观鸟人还是研讨者,在野外都难得它的芳容——除了繁衍期。

红脸求低首 情爱两相宜
每年3~6月的繁衍期,平常安静低调的雄雉变得格外亢奋。此时它们脸上的红皮肤变得格外鲜艳,并膨大到简直盖住脸部。雄雉们只需遇到,就会剧烈打斗,抢夺配偶。失败者默默退场,胜出者便跟随雌雉而去,成双成对散步在林间小道上。此时的雌雉常常举止矜持,只顾边走边埋头寻食,毫不理睬雄雉和四周动静;雄雉则充任“护花使者”亦步亦趋紧随在后,不时抬头戒备。遇到风险或同类时,雄雉便俯首挺胸,立起羽毛并发出急促的“科一科”鸣声,乃至快速扇动双翼阻吓敌人,掩护爱侣逃窜。
但是配对完成后,“护花使者”便一去不返,抛下雌雉单独产卵育雏。雌雉普通选择峻峭隐秘、有植被遮掩的岩石底部在空中扒出浅窝,垫上枯枝落叶等作为巢穴,一巢产卵3~5枚。幼雏孵出后,雌雉携幼外出经常走在幼雏前方监护,频繁发出消沉的“咕…咕……”声召唤幼.雏,幼雏则以“”声回应大约2~6个月后,幼维们逐步长大换羽,分开母亲独立生活。年轻雄雉的美丽长尾羽,则要再过一年才完整长成。
囬归复囬归 何日得相见
过去一个多世纪中,黑长尾雉的命运几经曲折:台湾岛内原住民的狩猎文化、西方探险家的趋之若鹭、日本殖民者的森林砍伐、20世纪中期台湾当局推行的“以农林扶植工商业”政策··都招致黑长尾雉的栖息地惨遭毁坏,并被大肆猎杀和贩卖。1979年,它被世界自然维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到1986年,依据台湾东海大学专家的评价,全岛只要大约5000只幸存。
所幸1989年,台湾当局经过了《野生动物保育法》,将黑长尾雉正式列为“保育类野生动物”,从法律层面制止了对它的捕猎和贸易。随着设立维护区、封育自然林、改动狩猎风俗等措施多管齐下,到2019年野生黑长尾雉的数量上升到了11000多只,在国际上的频危级别也被降至“近危级”。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愿黑长尾雉在宝岛台湾的高山涧水青蓝之间,开枝散叶,宁馨安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