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河印象(文字版5)

桥河巷位于陆城胜利社区清江边,东与半边街毗邻,西接邻苏巷。南北方向,全长约150米,巷宽2.2米-6米宽窄不等,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江边码头,桥河巷形成在唐宋时期,青石板路的形成在明朝。从西正街踏着青石阶梯而下,很容易就可从巷内的石板排列看出明代的街面遗迹留存。沿着巷道两侧展现的残破不堪的古建筑,多建于清代中晚期。其中既有宜昌1877年5月设立海关后,为方便货物流通及征税,于十九世纪80年代初至民国中期(193 8年)在清江口的桥河设有大查关。也有当年陆城李氏在这条交通要道经营花、盐、食物等的“景泰恒”杂货行,以及广生仁、戈恒泰、德顺祥等商铺和赫赫有名的天吉庆茶号。
在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以前,陆城与外界的往来的主要交通方式是水上运输。从明清开始前后经历民国和新中国,直到1992年宜都经红花、虎牙到宜昌的公路修通以前,桥河不仅(原名桥河口)是陆城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口岸,还是昔日的风景名胜。陆城民谣中说的“土帝登土帝”指的是城墙下的半边街(现名中山路)。而“桥对桥,庙对庙,两边狮子对面笑”是对桥河景观的描述。有河、有桥,有庙,桥河之名也由此而来。
说是当年的桥河相距百米内有两座石拱桥,与清江平行而建。桥与桥之间的两侧有两座庙,其一水府庙。祈求清江造福居民,少生祸端,1953年因修建前进仓库(粮食仓库)而拆掉。其二火神庙,与水府庙相对应,取水火相克之意。原址座落于西正街111号(原农业银行陆城办事处),解放前曾经是国民党县党部,解放后先后曾是代号“238”(向阳光学仪器厂)转运站、宜都县煤炭公司等,后被改造。因水火两庙前曾各立一石狮,相对成趣,因此民谚流传甚广。
在没有公路,只有水运的年代,来往商船装卸货物主要都是从桥河口登岸,《宜都县志》载:“清江口,在县治北清江,徭编渡夫一名。”说明清朝初年在清江边,官署就设有专门的渡船渡夫,以供官员、邮差等公干人员渡江,登上岸自然也要从桥河这条小巷进城或到城外各地,自然从早到晚人流摩肩擦踵,车流穿梭不断。有人回忆说,当年陆城,最繁华闹市非桥河莫属。
走在那条如今变得冷清、甚至有些寂寞的桥河巷的石板路上,想一想这还残存着明朝遗迹的小巷,也许会想起那位明万历十九年(1592年)任宜都知县的江西人经世文所写的《晚吹江帆》:“箫鼓彻江天,征帆挂暮烟。奔腾如跃马,寻泊各争先。”不过,清康熙元年(1662年)任宜都知县的安徽人叶代生笔下似乎写的就是桥河渡口:“长河飞玉练,泻出万山中。近岸荒村辟,傍城古渡通”。
即便是如今的桥河巷半数以上建筑都早已成了现代楼房,可是巷内依然随处可见晚清时期的商铺店面,也是陆城目前现存清末民初老建筑最多的老巷之一。低头看,老巷中石板路从码头入口一直铺到西正街,就可以遥想曾经有过多少各级政要、达官贵人、商贾士绅走过这条小巷,小巷两侧曾经有过多少商铺店家客栈作坊一家紧挨着一家。桥河口的吊脚楼上开着茶馆酒肆,茶酒字黄色条旗在江风中摇曳。
走出桥河巷的尽头,便是“水色清明十丈”的清江,可以远远看见那南接燕子岩,北搭清江嘴的清江一桥。张永久就曾经是那座于1973年毛主席诞辰之日建成通车的全长370.85米的大桥的无数建设者之一。而在清江无桥时,这里也曾经是千帆游弋,百舸争流。作为当年交通往来的主要工具的木划子,就在那清澈的江水中来回穿梭于两岸,如诗如画,很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