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住棒棒的自己》笔记
🧡情绪 1累了,就安心当个废物吧 谈自我接纳 情绪大象 2越想改变,问题就越顽固 谈减少对抗心理 3如何走出难熬的至暗时刻、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给自己一段情绪疗愈期 4多谈几次“恋爱”就好了 心流:人类意识的最优体验 带点恋爱感去做事情 5我正在慢慢地好起来 记录自己的每一个小的改变 6叙事疗法是怎么安抚人的 把情绪叫出来聊聊天 当你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洗个澡 去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星星口袋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但就算是这样的人生,也会有闪闪发光的东西 💛自我成长 1自我妨碍 想想最坏的结果 迈进一个“自我成就”的正向循环 2“解决问题”不该是你唯一的目标 焦虑不产生动力,反而会产生懈怠 3我们不会因为“保持正确”被爱 4其实你可以带着问题生活 大多数时候,压垮我们的不是问题,而是对“解决问题”这件事的执念。 “所谓人生,就是一个个问题接踵而来。” 5自律 越自爱,越能自我完善 要实现自我提升,靠的是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接纳、宽容,而不是一味地约束、挑剔和批评。 Take baby steps 💙亲密关系 1快乐要先给自己 在关系里,“让自己快乐”比“努力”重要多了 优先考虑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并尝试表达出来 当我们好好滋养自己时,自然会有溢出的力量,去滋养他人。 无论进入哪段关系,都记得挺直腰板,稳稳地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2如何判断亲密关系是好是坏 我在这个人面前,有没有觉得自己很好? 我见到你之后,我觉得我很好,所以我爱上你了。 3如何放下“应该思维” 当你对世界,对他人,包括对自己,都没有改造欲望,才算真正的“觉醒”。 人们会通过提出要求或设立目标,并让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实现这些要求或目标,来获得一种对生活及周遭环境的控制感。而我们之所以需要这种控制感,其根源是:我们对自己失控了。 我们对自己有一套应该思维,觉得自己应该这么说话,应该这么做事,应该如理想中那样。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这个差距,会让我们陷入失控的焦虑。 4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有所依赖的独立 确实,独立照顾好自己,是成年人必备的技能,但我们是不是常常忽视了,能坦然接受别人的好,大大方方地去依赖,也是一种必需且珍贵的能力?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和世界的联结。我们需要爱,需要依赖,需要被看见,需要被放在心上。 表达出这种需要,我们离真正的独立,就近了一步。 5期待能拥有一个好的伴侣来治愈自己? 他人和关系,都无法解决我们自己的人生难题。 不要将你的人生答案、你的幸与不幸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而是要归结到另一个点——你的内心。当我们的内心处于一个相对饱满、相对完整的状态时,我们外在的各种关系,才能变得更加亲密、健康、持久。 💜亲子关系 1浅谈孩子的“存在性焦虑” 只有当孩子被允许表达,也得到倾听时,他们才能和世界产生真实的联系,他们的生命力才能伸展开来。 2自由和伪自由 孩子自觉,就是听从孩子自己的心声。我们怎么可能要求孩子在听从自己的基础上,又听从父母呢?孩子是做不到的,我们要接受这一点 3“选爸爸还是选妈妈?” 我们是成年人,无论遇到什么伤害、冲突,我们的力量始终比孩子要大得多。所以无论是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还是出于对夫妻关系的维护,我都非常不建议父母拉拢孩子,把孩子当成“夹心人”。 三角理论——在一段两人关系里,当他们无法处理问题和矛盾时,会很自然地利用第三方,来缓解双方的情绪冲击。对伴侣来说,这个第三方常常是他们的孩子。 4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敏感期 大人之间,偶尔的玩笑无伤大雅;但对孩子来说,被欺骗时的难过,可能会记一辈子。 孩子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来学会和自己的情绪相处,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本来就不合理。 敏感是一种性格特点,不是什么需要修正的毛病。对于养育者来说,接纳、适应、顺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本就不同,我们眼里的“无所谓”,在他们心里可能很大很大。 孩子的世界里,一片叶子、一次拥抱、一个注视,都是具体、生动的。而他们对世界的敏感,如果能被看见和珍视,那他们也能尊重自己的情绪,再坦然地表达。 5最好别引导 警惕自己的热情,超过孩子的主动性。 小心自己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 不仅仅是催促,父母过度热情地引导孩子,介入孩子的生活,都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对抗的情绪。因为,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自体感”被父母侵占和破坏了。 在自己和孩子之间设立一些界线,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 父母愿意松松手,孩子的生命力才有机会得到伸展。关心和爱,就会在彼此之间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