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何以荆轲
前几天,我在看陶渊明的《咏荆轲》时,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荆轲的形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荆轲的形象是传奇,是英雄,是被颂扬的对象。如果荆轲刺杀的对象不是秦始皇,而是齐王、韩王,或其他什么卿,更或是路人甲?荆轲的名声会是如今这样吗?即,知名度会不会很高?属性是不是正向的?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如果荆轲刺杀的人非常普通,那他们都不会进入历史叙述,自然不会有知名度。如果荆轲刺杀的人是一般的王,虽然会进入历史叙述,但不会被反复研究、演绎,知名度自然不会很高。而只有和功业亘古未有的秦始皇发生联系,成为秦始皇生平事迹的一部分,进入秦始皇的历史叙述中,荆轲才会进入一代又一代后人的视野,名声远播千年。
那么,是什么决定荆轲的名声是正向的呢?荆轲是刺客、是暴徒,就算他有名声,也应该是臭名。假设,在你生活的时代,某人刺杀了亿万民众拥护的领袖,那么此人会是英雄吗?不可能。在当今当代,在社会体系内,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亿万民众拥护的领袖必然是正义的,刺杀者必然是邪恶的,绝不可能被塑造成英雄。而当政权更迭,社会重组,国家意识形态重塑,新政权为了让自己显得正义,必然会将旧政权塑造成万恶。此时,对刺杀万恶之首的暴徒的评价就会悄然变化:暴徒不再是暴徒,而是除恶的英雄,是我方的战士。也就是说:在秦朝,荆轲是暴徒;迅速进入汉朝后,荆轲才能成为英雄。进一步说:一个人的价值,一件事的性质,是由国家意识形态决定的。如果秦朝的统治时间能延续两三百年,秦朝的国家意识形态被持续巩固,那么荆轲的形象就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从这个意义来说,政治对于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塑造力。
这个世界有纯粹的是非、善恶、正邪吗?没有。所有的判断,都只能在个体或群体的意识形态中运转。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