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
手头的一本是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版本不是很好,文中还称苏联,导读里批评韩愈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为庸俗,批评他说“用力者使于人”是剥削阶级立场。
集中半个月吃力地读完,幸好很明智,从明朝开始往前倒着读。读得很粗疏,感想也很浅薄。
一共222篇,确实观而后止,好多文章读完令人拍案,有才、有胆、有识,比如《亲政篇》《尊经阁记》《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还有《触龙说赵太后》等,无论什么时候读,都觉得他太高明了。
最喜欢的是那些至情至性长歌当哭字字泣血的文章,祭十二郎文、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柳子厚墓志铭,还有祭石曼卿文、瘗旅文这类。《报任安书》,少时熟背“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一段,今天却感于文中他的耻辱,“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李陵答苏武书》感于李陵一声又一声的“嗟乎子卿”,一声又一声的自我剖白“陵独何心,能不悲哉”“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令人潸然泪下。感谢文字的流传,能够为两人洗去冤耻,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堂堂正正地活在后人心中。
还有苏轼仰慕韩愈的《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苏轼眼中的韩愈已然如天人,热爱之情和文辞华彩如黄河之水。当时很感慨,韩愈如果泉下有知,被一个千古英才所仰慕,该是什么心情?而苏轼如果泉下有知,知道自己的文章和韩愈同载一本书,同列唐宋八大家,又是什么心情?怕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斯人也必有斯名,斯才者必有嘤鸣友声。
相比之下,那些古史辨倒不是特别喜欢,诸如《桐叶封弟辨》、《管仲论》、《范增论》之类,总觉得是上帝视角的坐而论道。
惊讶的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都有低声下气的干谒文,苏轼《上梅直讲书》、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李白《与韩荆州书》,韩愈自幼穷苦,他请求提拔的书信更多:《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与于襄阳书》《应科目时与人书》,他确实是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但并不庸俗,“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未尝干之,谓上无其人”“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他在书信里直陈得明明白白,底气十足。
驰骋疆场的武将们,居然也很能写,李陵答苏武书不说了,《马援诫兄子严敦书》《乐毅报燕王书》,也都值得一观。
看汉代几个皇帝的诏书,结合之前看的《叫魂》,唉,皇帝们也是要上班的。
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哪有什么状多智而近妖,神机妙算的人尖子们也都是输输赢赢,各领首级千百万罢了。
骈文大赋果然好看啊,华丽啊,大气啊,《北山移文》《吊古战场文》,各位才子抖文采、掉书袋的好战场啊。
往前读到周文,就有点沉闷了,礼真多啊。相隔久远,很多行为不可理解,诸如宋襄公不重伤、曾子易箦等,也不知礼教的成功,还是伪饰,抑或天性敦厚?
吴王寿梦怎么育儿的?四个儿子各个仁义不想当王,三个兄长为了能顺位给四弟,天天祷告:快点让我死吧,死了就能传位给四弟了。不理解。
楚国大夫经过宋国的时候没有借道,就被杀了,不理解。然后楚国就发兵围宋,不理解。围城守城,两方大夫直接爬城头交谈,不理解。一个说自己城里断顿吃人了,一个说自己军里只有7日粮,吃完也要撤军了。直接把最核心的军事秘密透露给敌人,不理解。楚庄王很生气,倒是正常的,但是听说司马子反要走,立刻觉得寂寞,也要跟着回去,然后这场战争就结束了,那些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人们,应该也不理解吧?
犬戎很安分,一直守礼入朝,周穆王非要去打,最后就抓了四白狼四白鹿回来,然后其他的蛮夷看在眼里,轻视在心里,全都不来朝见了。不知咋想的。
周厉王也有点蠢萌,他用监视屠戮的方式止谤,还能兴高采烈地喊:我成功啦,他们都不敢骂啦!
钓鱼佬鲁宣公下个网,臣子里革居然把人家的网割破扔了,公还很惭愧。另一个钓鱼佬鲁隐公爱看捕鱼,臧僖伯也叽叽歪歪一大通,这回的公可不鸟他,说了句我去巡视边境,照样捕鱼。
女子在书中也有一席之地,敬姜贵为国母,非要自己纺织,儿子嘟囔了句,她说:“鲁国怕是要亡了吧,让你这样的娃做官?……我怕你爹要绝后啊。”读的时候真的笑出声了。
大抵人情相近,所以今天的史学家们从“人同此心”的角度,多认为尧舜禹的禅让并非真实,而是权力斗争的无奈。不能因为是long long ago,就认定古人憨厚,你看《晏子不死君难》国君被弑,晏子也很清醒,“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吾罪也乎哉?吾亡也?”不死也不逃,还振振有词,聪明得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