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药物,到底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创造问题?
现在主流的观点是抗精神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甚至对于一些医学权威来说,他们会告诉病人药物治疗将会是一个一生必须坚持的过程。
不如就直接了当的说,抗精神药物根本就谈不上是一种治疗方式。
之所以认为其有效,是因为那些药物可以改变某些神经递质的功能,然后间接的改善症状。但是,说到底它并没有真正的治愈疾病。
从西医角度讲,精神疾病最终的生理层面的表现是大脑功能的改变,所以这些药物就想通过直接改变大脑的功能来治疗精神疾病。
这其实本身没有问题。

如果可以直接修复大脑的功能与结构,那么最终精神疾病是可以康复的。
然而,虽然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抗精神药物并没有这样的作用与功能。
因为这些药物无法精确的修复大脑的损伤。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药物只能改变某些神经递质的功能。
如果说,抗精神药物能够很好的改善状态,倒也没什么。但是这事儿坏就坏在这类药副作用太大。
在控制某些症状的同时,又创造了更多的新的问题。
摆在患者面前的,实际上是一个利弊的问题。
具体的副作用就不说了,可以打个比方。就像啥呢,就像是在开车的时候一只脚踩在油门上,而另一只脚踩在刹车上。
时间长了,反而是拖延长了,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顽固,再加上那些药物本身的副作用,治疗起来更加棘手。
现在,精神障碍患者很少有治疗及时的。很多时候,初期的精神障碍患者,虽然是四处求医,但是被医院的各类检查、网络上的各种偏方秘方一茬一茬在割着呢。
治疗这类病,一是缓解容易消除难。
得病初期的症状,比较容易缓解。异常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身体本身还处于努力“纠偏”之中,自愈能力还未完全丧失。
但麻烦就麻烦在,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就重视起来,哪怕是急性发作了,他们也会在缓解以后,以为一切正常,因此就一切照旧。
然后下一个发作期就会到来,诱因永远不会缺乏。
精神问题原本就是慢慢积累形成的,等到问题外化,有具体症状出现的时候,其实已经属于“中晚期”了,已经是慢性化了,几乎不可能快速调理过来。
再一个,就是控制容易痊愈难。
一般情况下,患者在吃药后三到六个月,症状就会被控制住,患者会感到明显缓解甚至临床痊愈。
中药调理,难在坚持到底,这个时候一旦停药,往往前功尽弃,被打回原形。而具体到啥时候才真的痊愈了,可以停药了,这是需要评估的。
其实呢,大部分患者对中药调理过程并不感兴趣,他们更喜欢心理学理论的安慰和鼓励。
所以,如果患者自身不配合,这个病,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