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理性的应然
上午时看到大学时喜欢过的女孩结婚了
会想起表白失败后,因为之前北影节抢到了票,所以还是一起看了《春光乍泄》。看的时候,一直避开她盯着大屏幕。我以为我会流泪,不管是因为王家卫还是因为她。结果并没有。
然后去问微信上(所剩无几的)大学同学之一,我们那届还有谁结婚了。他报出了一些不太熟悉的别班名字,我不得不遥远地回想了5秒钟。那些还有些印象的名字,似乎还没什么动向。
于是想起了《婚姻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离婚的故事。说真的,婚姻的故事可难讲啦,不提《消失的爱人》这种噱头,伯格曼的《婚姻生活》实在是老古董地让人提不起一丝兴趣,《爱在》又过于浪漫完美。大部分时候,婚姻在电影中只是作为一个展示看板,用来告诉观众人物关系——看,这对主角是恩爱的;看,这对父母总是拌嘴;看,这夫妻搭档一看就不好惹.....
而《婚姻故事》却是那种蒜末般的鼻塞细节。精疲力尽感到绝望的第一视角,放纵自由的高歌一曲,歇斯底里地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情绪。仿佛在教堂祷告时,管弦乐响起,面对基督,看见的只有自己的内心。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鲍姆巴赫。
去看《芭比》,也主要是因为鲍姆巴赫:他是编剧之一,而导演是他的妻子。他们也曾在同一部电影中出现过——《弗兰西丝·哈》。那时候我写:觉得鲍姆巴赫真是捕捉微缈情绪的一把好手,他甚至能捕捉到那些原子核被击穿的轨迹,如何被撞击、偏移、回弹,然后在穿过茫茫宇宙中某个五秒的瞬间高光闪现,波动超弦。 说起来看的三部鲍姆巴赫都是以别离为开始,以平行为结尾,太戳人心了。而且这些故事放在70s或是90s也不会有什么违和,但置身当代,就像是湿冷的手放在火热的灯泡旁,脉搏如丝般显现。
但芭比远没有达到我的期待。看豆瓣的短评,大部分人都在倾泻情绪,表达对立,“破防”,这个词像是粘在芭比鞋底的口香糖一样挥之不去。怎么会呢?那样的梗——扎克施耐德的正义联盟与教父的确是好好笑。可整体而言,实在是...太冗长无趣了,像是在讨厌的无糖酸奶里塞入了几粒黄桃草莓。我和女友走出影院后都打了个长长的哈欠。
但这部电影,豆瓣评分却能到达8.8分。这时候,会恍惚以为自己是个不懂审美的异类,甚至写了两星短评后大概消失了20多个友邻吧。直到A的两星短评也出现在首页,她也深深吐槽后,我才发觉,这部电影也好像只是干燥火烛时代的一粒火星——不需要多么闪耀,也不需要多么明亮,但能燃起干柴野草间的火焰。
嘛,这也是人类的布朗运动嘛。大萧条与危机年代的回忆,通常是作为“菜根谭”或是“长征饭”一样的忆苦思甜餐给生活施以佐料。没多少人能真的感同身受,除非你真的经历过。
所以【当代人】是一种很玄学的说法,这一个群体,地球上20%的人群会喜好什么东西,从来就没有人能摸得着头脑。
-
怜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31 18:40:00
-
Komorebi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1 13:03:23
-
car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9 16:03:13
-
Apricotprin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9 05:22:22
-
黑鲔鱼小广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9 04:57:58
-
铲屎大将军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8 23:21:20
-
tunnel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8 23:00:54
-
大地上的异乡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8 21:16:21
-
皮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8 20:32:24
-
緗縈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8 19:30:18
-
满洲里的象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8 18:5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