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书单丨可以允许自己不努力,倦怠综合症自救指南
这一主题的内容不是基于“好为人师”的姿态写的,而是希望记录裸辞期间对我有启发/也可能读了发现没什么用的书。如果你也认同“无用之大用”的价值观,欢迎来聊~
本次向裸辞或有裸辞想法的朋友推荐:《倦怠社会》。很薄,2h内可以读完。
先说下背景。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离职有一个多礼拜了,经历了肆无忌惮地躺平、疯狂运动释放、花时间抚摸"内在小孩"后自在流泪、一点一点地修复疲惫燃尽的心灵……“有必要走到裸辞的地步吗?我到底怎么了?”这样的问题也不断地在心里出现。
对于长辈的不理解,我也很难解释。看起来我也没有受多大伤害。但我已经到了进办公大楼都很抗拒的程度。我知道我在内耗,但这种内耗该怎么解释呢?施暴者又是谁?在这本书里,我多少找到了答案——
我同时是自己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在行使着肯定性暴力。我们从“规训社会”进入到了“功绩社会”。福柯所描述的由医院、疯人院、监狱、营房和工厂构成的规训社会(Disziplinargesellschaft),几乎被由健身房、办公楼、银行、机场、购物中心和基因实验室建构的社会取代。看起来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成为自身的雇主。
大部分老板也不再会傻到用暴怒、惩罚来告诉你“应当”这么做,而是用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给你洗脑、画饼、刺激你进入“极度积极”的状态,告诉你“能够”这么做。有时候你甚至乐于享受这种状态,因为你身边的同事也是这样,不管他们实际上有没有在摸鱼,但他们能演出这种积极形态;你上网冲浪时接触到的过量信息也在淹没着你,让你的神经一直保持兴奋状态,于是我们“争分夺秒”地刷着手机,生怕浪费时间,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
过度生产、超负荷劳作和过量信息,让功绩主体幻想自己身处自由之中,实际上却如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我们的时代缺乏否定性。我们太习惯了收到刺激便立即作出反应,否则就会丢失了什么一样。我们失去了阻止、隔绝的本能,我们的眼睛无法适应宁静、耐性。“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正是否定性为存在赋予活力。”我们没有主动地停顿下来,阻止过多不需要的信息刺激自己、阻止超出自己身体负荷的工作伤害自己。
Multitasking,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 以前找工作的时候总是积极推销自己可以多线程工作,而上班的时候现实也在逼着你必须多线程工作。但你不觉得我们退化得和野生动物一样吗?“当动物身处野外捕猎区时,普遍存在多任务处理。这种注意力的管理技术是荒野求生的必备技能。”“人类在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
“特种兵旅行”的流行,也在宣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倦怠社会”。原本,节日是用来庆祝的,由于节日的存在,时间不再是一连串飘忽即逝、仓促的时刻。人们在庆祝节日时,如同巡视(begehen)一个空间,逗留其中,无须为了抵达某处而刻意前往。
如今的节日仅仅是一次事件、一场热闹的活动,我们用越来越劣质的快消方式填满世界,然后窒息。事件和节日的时间属性是相反的。事件(event)来自拉丁语的eventus,表示“突然出现、发生”,它的时间属性是偶发性。偶发性全然不同于神圣时间的必然性。前者正是当下社会的写照,一切约束和关联都消失了。我们失去了享受时间之美的机会,因为我们“没有时间”。
如何治疗“倦怠综合症”呢?或许你需要尝试让自己进入深度无聊的状态。“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这里分享一段我在《达摩流浪者》中很喜欢的状态:
我想让我的背包装满所有用来睡觉、遮风避雨、做饭吃饭的必需品,也就相当于我背上常备一间厨房和一间卧室,我可以随时出发去往某地,体会绝对的孤独,窥视我心中绝对的虚空,完全不受任何观念左右。我也打算祈祷——这将是我唯一的行动——我为众生祈福;依我看,这是世上仅剩的体面之举了。在某地的某个河床上,或是在沙漠里,在山上,在墨西哥的某个土屋或阿第伦达克山上的某个棚屋里,我歇息着,为人和善,其他事一概不做,专心修习中国人所说的"无为"。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让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顺其自然。在深度无聊中,我们找回倾听的能力,一如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观看到了事物的芬芳,一如坂本龙一听见了时间的声音……
----
桑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