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的心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明•张岱《湖心亭看雪》

家中客厅挂了一幅小楷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每每观赏。这篇短文在历史上颇为有名。全文一百五十九字,字字珠玑,历来受到文人追捧。其篇幅虽小,却意境阔大,情绪幽远,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孤芳自赏的高洁情怀。
然而看的久了,我却有了不同的看法,似乎当时的张岱还有着别的心思。
文人的内心大多是孤傲的,尤其是张岱这样的顶级文人。明代末期,由于民间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有钱的暴发户。这些人有钱以后开始在文化和审美上谋求向文人阶层靠拢,他们收藏古董字画,参加文化活动等。所以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关于雅俗的大冲突。文征明的《寒林钟馗图》就是这种雅俗冲突的结果。在传统文人画的题材中加入钟馗这个民俗的形象,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从内心深处来说,文士阶层对于不断涌现的暴发户们是抵触的,其认为这些赏画品茗的高雅活动理应是他们的专属。

我想张岱在前往湖心亭看雪时的心情便是如此。面对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西湖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飘渺悠远,完美契合了他心目中的文人审美形象。他应是觉得此情此景似乎只有他这种人才能欣赏。于是他“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恰如其分的表现了他心中那种此景只我独能欣赏的想法。这就像是你去爬山,突然发现一处偏僻但是绝美的景色,看着来往的人群纷纷走过却熟视无睹,你自然心中骄傲,仿佛自己的审美高人一等。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张岱来到亭中,发现已经有两人在喝酒,且对方热情相邀。我想当时张岱心中应该不是遇知音之感,而是觉得此两人面对如此美景,不好好欣赏,吟诗作赋,反而在这吃大酒,遂知非同道中人。于是他“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的“强”字很好的表现了张岱内心的不合群。遇到知音本应心情兴奋,开怀畅饮。但他仅仅用了几个字便草草结束了这次偶遇。张岱在《龙山雪》一文中也有饮酒。他携众戏人夜登卧龙山赏雪,“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看来他在高兴的时候也是能喝酒的。一个带着崇高思想独自来赏雪景的大文人,忽遇两人相邀吃酒,而且非同道中人,颇有俗气,必然有点社恐发作。于是简单问了姓名,就仓皇而逃。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当舟子说这话的时候,我猜张岱的内心独白应是“非也,非也,非吾类耳”。
张岱作为明末清初的大文豪,从他的文章中便能窥见他独特的思想和卓尔不群的气质。他在给自己的墓志铭中写到: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 --《琅嬛文集·卷五·自为墓志铭》
总之,他是一个有趣的人。
2023.7.23
© 本文版权归 devastato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爱恨情仇贪吃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6 16: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