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旅行时所想到的
在纽约过了个周末,不巧回程航班延误一小时多,乘机写点旅行随感。
- 和硕士同学一起住酒店、游玩景点,和在纽约生活的老同学聊天、逛街,这两天领略到了很多样的生活方式,努力不去judge,多次感叹“原来还可以这样”,好像在观察人类生活样本。
- 街道和地铁上繁忙拥挤的人流瞬间带给我熟悉的大城市生活的焦虑感,步伐不禁加快,在车水马龙间回想起北京的生活体验。搬家去大农村前的我可能对这种焦虑水平习以为常,只有真正过上大农村生活后再闯进热闹的都市时,方才意识到自己其实喜欢北卡的平静,并感激这种常态性保持内心平静、需要自己主动寻求刺激的生活。大城市新奇好玩的东西很多,但这个阶段的我不属于都市。
- 是第二次逛MET了,看完梵高特展后没有留恋于印象派展区,率先开始探索博物馆里其他区域。先是被欧洲艺术区的氛围感染到,原本用于教堂唱诗班的屏障此时隔开巨大的展厅仿佛铁窗,昏暗的黄色灯光从高处落下来,处女和耶稣的雕像投下意义不详的影子。不懂基督教,但置身于这个空间时像是接收到了什么神谕,身体内部的某种感官被打开。凑近去看五颜六色的玻璃画时,觉得这应当是某种审美上的共鸣。

- 另一个类似但也截然不同的时刻是在中国艺术展区,迈进一扇窄门后看见占据整面墙的佛教壁画,令人想起敦煌,但随即发现是源自陕西。两侧有巨大的站立佛像,展厅最右侧是一些被切割下来的青铜的佛像手势和头颅。大脑微微战栗,有隐约的恐惧感却没有真正感到害怕,随即又有眼含热泪的冲动,但最终只是眼睛稍微湿润了些。相比较于对基督教展区的审美性质的震撼,此时的震撼更复杂一些,牵扯到了异国乡愁、文化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等微妙的元素,说不清道不明。之前在波士顿美术馆看到青铜佛像时也有类似的体验,这种身心感受是高度情境性的也可遇不可求,但很难真正忘记。

* 结束游玩去机场的路上又莫名开始焦虑,双肩包背着所有行李,暴走几个街区找火车站。成功赶上去机场的火车时焦虑转换成了奇怪的自豪感,再换乘air train时感到了熟悉的自由。陌生城市和初次尝试的路线,意外收获的郊外景色和晚霞,这一刻的自由感或许是旅行对我最重大的意义之一。

-
TT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2 14:49:25
-
Nothingtosa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4 13:01:23
-
我有迷魂招不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4 12:46:00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24 12: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