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0回:世界最大盐矿教堂,锡帕基拉白金矿藏
【黃劍博采風追影】【風波見仙佛奇蹤】【皇氏古建築大全】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5040回:世界最大盐矿教堂,锡帕基拉白金矿藏

©原创图片(本图文中的图片版权归黃劍博采风追影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络Huang_Jumbo或JumboHeritageList),本章节图文中的图片具备一定的商业价值,本图志全部图片谢绝一切非完整性的截图转载!

请自重,特别谢绝各种手工特意叠加商业网站水印的转载!本作品保留一切权利。作品中的文字不得直接或者间接用于以营利为目的一切商业行为,违者必究。本图文中部分章节文字内容可能局部来自公开网络或公有领域,仅供个人学习研究和欣赏而使用,文字没有明确商业用途。(©Image by Jumbo Huang, Part of Text citation resources was from public domain)

2023年5月2日,很久以前就听说哥伦比亚有一个奇迹,它就是世界最大的盐教堂,我们为什么很神往的,首先我在国内是没有见过如此规模的地下盐矿的,其次在亚洲也没有多少机会见到,尽管巴基斯坦有一个类似的伊斯兰教风格的地下盐教堂,最后还是因为南美洲奇幻的地方已经被我们看得差不多了,如果不去锡帕基拉盐矿教堂就会感觉索然寡味。

当然欧洲也有盐教堂,维利奇卡和博赫尼亚皇家盐矿是一个地球表层之下的神奇的盐世界。盐矿自13世纪持续开采到20世纪末,是欧洲最早和最重要的工业运作之一,波兰的那个盐矿有327米深,超过287公里长。

当我们刚从巴西玛瑙斯飞抵波哥大时,就一直惦记着这个神秘的地方,昨天傍晚特意早点返回公寓,经过走廊时,看到近在咫尺的波哥大第一高楼,这也是我们罕见地住在市中心的原因:距离商业繁华地段很近,吃饭方便,尽管南美洲的首都市中心都会有治安方面的困扰,幸运的是我们居住的区域相对安全,而流浪汉主要集中在几公里之外的郊区。

科尔帕特里亚大楼(Torre Colpatria)是位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一座摩天大楼,高196米、50层楼,1978年完工。科尔帕特里亚大楼作为哥伦比亚第一高楼长达37年,直到2015年被BD巴卡塔超越。

我们下榻的公寓位于BD巴卡塔旁边几十米的地方,是一栋现代代的商务公寓,二楼有健身房,通常是在周边上班的白领租住的,大堂有保安(Calle 18 4-82 Apartment, Torre Acqua),我们住在1208房间,是一个标准的酒店式公寓,豪华装修,除了没有完善的厨房设施,其它都很先进,我们的房东温蒂是专门负责转租公寓的(MietHaus Group),我们也没有跟她见过面,都是通过网络联系。

梯形状的BD巴卡塔(BD Bacatá)是目前正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建造的一座摩天大楼,为该国最高的建筑,超过了科尔帕特里亚大楼,也是南美第四高的建筑。本建筑包括南北两塔,其中南塔有67层楼,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英尺,开发项目包括办公和零售空间、公寓和一家364间客房的酒店,取代了原来在同一地点建造的巴卡塔酒店。它是哥伦比亚最高的摩天大楼,且因本建筑是由私人通过购买哥伦比亚法律允许的股份和信托权利出资建立,也将是世界上第一座众筹资金的摩天大楼。

大楼的名称巴卡塔取自前哥伦布时期穆伊斯卡联盟在波哥大稀树草原上的主要定居点巴卡塔的原名,在穆伊斯卡人的土著语言奇布查语里的意思是“农场外的围墙”,摩天大楼的主要材料是玻璃、铝和混凝土。两栋大楼将通过商场平台与一楼的人行道相连,两栋大楼共用一个人行道,并在两栋楼的14层和25层设有两座人行天桥。

酒店所在的南塔将有一面玻璃幕墙,办公区所在的北塔也将有玻璃立面,公寓区将有从地板到天花板的窗户和阳台,该建筑的出资者包括3800名普通哥伦比亚人,并不是财大气粗的开发商。建筑公司和西班牙房地产开发商“可敬的拉梅拉斯”(Venerando Lamelas)在2018年因财务问题推迟了该综合体的竣工,当时共登记了13.3亿哥伦比亚比索的债务,不过目前大楼已经竣工。

我们酒店有舒适的大床和干净的厕所,晚上躺在床上看了一会西班牙语的电视,然后很早就睡觉了。今天早上起床就穿衣出门,绕过黄金博物馆,找到公交站,坐B74路快速公交车到郊区转车,沿途看到大量通勤的上班族,波哥大的郊区非常细长,分布着很多学校和工厂。

我们今天就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昆迪纳马卡省(Departamento de Cundinamarca,克丘亚语的意思是“秃鹰的巢”),它是哥伦比亚中部的一个省。面积24,210平方公里,2018年人口为2,804,238人。首府波哥大也是该国的首都。

我们换乘一辆中型巴士抵达了锡帕基拉,它是哥伦比亚的城市,位于该国中部,由昆迪纳马卡省负责管辖,距离首都波哥大28公里,始建于1600年7月18日,面积194平方公里,海拔高度2,652米,锡帕基拉地下盐大教堂位于哥伦比亚腹地。

锡帕基拉是哥伦比亚最重要的自治市之一。 不仅是今天,而且还有几个世纪前,穆伊斯卡土著人民从该地区提取了数百万年前位于这里的小海蒸发所产生的珍贵元素。锡帕基拉还因拥有一个盐矿而闻名(Zipaquirá),工人在其中建造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地下宗之教避难所。

我们在镇上下车,我先去右侧参观一座教堂,再沿着街道朝一个大商场前进,沿途看到很多烤肉店,偶尔会经过一些旅馆(HOTEL SALINERO),一家大餐厅在壁炉架起铁架,上面是一米多长的大块牛肉,原木在熊熊燃烧,我们左转之后走到一个大广场上,一侧是博物馆,再朝上行就看到一处大型公园。

波哥大的朋友经常推荐我们去参观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地底下的教堂,盐矿大教堂,这也是哥伦比亚人有点引以为豪的著名景点。早在十九世纪开始就建造了地下盐矿,住在西帕基拉小镇的人民都是以盐矿为生,后来在1923年的时候信奉宗教的矿工们和印第安人一起在挖掘盐矿的同时,

也挖掘修建了一个小教堂建立一个信仰和祈祷的中心,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和地质结构的问题,加上教堂是处在一个很深的矿坑内,安全出了问题,

后来在1991年人们又重新挖掘了一个新的盐矿教堂,今天这里看到的这个地下大教堂,就是这个后来所挖的盐矿里布置成的一个教堂,也是哥伦比亚最出名的一个地下教堂。

凡是来过波哥大的朋友一定都去过盐教堂,从我到毒之枭王国的第一天,朋友就给我推荐波哥大的旅游景点,其中最著名的就数盐教堂了。盐教堂(Catedral de Sal)位于波哥大以北42公里的锡帕基拉小镇Zipaquirá,小镇人口13万,这里是哥伦比亚最主要的产盐地之一,总储量可供全地球人食用五百年。

当年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盐矿资源,迫使印第安人奴隶般地开凿挖掘。为了摆脱苦难乞求神灵保护,矿工们在盐矿中设立了一个神坛。直到1954年,为纪念神坛设立400周年,人们建造了一座地下盐矿教堂(旧教堂),1995年12月16日新教堂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2007年2月4日,盐教堂被评选为哥伦比亚第一大奇迹和历史文化遗产。

从波哥大去锡帕基拉可以坐火车,听说是那种很古老的速度极慢的火车,好的一点是可以在火车上观赏沿途风光,不好的一点是火车往返时间间隔很短,而且一天只有一趟,除了能紧紧巴巴逛完盐教堂,基本没有时间在当地吃午饭,更没有时间参观锡帕基拉小镇,而且这趟列车价格极贵,比坐大巴车贵十倍以上,工作日还不发车。

我们决定搭乘快速公交车到汽车站,再转乘一辆大巴车直达小镇,经过大量烤肉店之后,我们就看到一座山丘,走过去爬坡经过一片树林,然后到达售票处,买票之后到大门口排队,大部分人是跟着讲西语的大团,我和队友被分配给一个能讲英语的男向导,他正在学习汉语。

在盐矿入口处有一个瞭望塔,还有攀岩的设施,早上盐矿广场上并没有太多人,工作人员比游客还多,我先购买两个人的门票,要198000比索,进入盐矿时要先过一个安检,会有人发放一些安全偷窥和语音讲解器,宣传单说教堂位于地下180米,不知道这是怎么计算的,有可能是从山顶开始测算,反正我没感觉我是在地下这么深的地方。

我们先要经过一个半圆形拱门隧道,约有两公里长,灯光效果很魔幻,队友认真听向导讲解,我则到处拍照,矿井内是非常凉快的,刚开始人不多,到了中午游客就很多,从入口处到教堂得排队,还要留出道让参观完毕的游客出来。

我们置身于巨大的盐矿中很神奇,头顶是盐岩,墙壁也是岩盐,还能用手抠下来,黏糊糊的。二十分钟左右,我们到了教堂,神圣的大十字架矗立眼前,搭配着不断变换的光束,宛如神秘莫测的迷幻世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让世人知道了魔幻现实主义,要想真正感受一下,那就来锡帕基拉的盐教堂吧。

我曾经说过很多次,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们来说,参观教堂充其量就是欣赏它的建筑风格,盐教堂也不例外,和其他教堂不同的是它是修建在地下的盐矿中。另外,空旷黑暗与幽幽变幻的灯光相互交织赋予了它亦真亦幻的意境。

盐矿中有手工艺品市场,几乎所有的工艺品都是盐做成的,我们在盐教堂参观了两个多小时,感觉里面的空气都掺着盐,黏糊糊的,不太舒服。

这个盐矿教堂需要灯光照射才能看清楚,如果布置如梦似幻的LED灯光,将不同颜色的光线以不同频率照射到不同的十字架上,就会产生动感的效果,所以这个盐矿教堂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灯光效果的,我们认识的一位华为员工就多次来过盐矿教堂,每次都是为了感受最新的灯光效果。

盐矿隧道两侧能看到很多雕塑,还有一些新建的摆放椅子的教堂,还有魔幻的水晶吊灯。我最喜欢蓝色的灯光效果,很幽深的感觉。

教堂旁边是盐矿博物馆,破破烂烂,像一个废弃多年的工厂,脏兮兮的,我们转了一圈就出来了。哥伦比亚 人引以为豪的第一大奇迹我算是来过了,也就那么回事了。

哥伦比亚有许多美妙的地方,因其建筑、文化和历史的伟大而享誉全球。 其中一些景点包括距波哥大两小时车程的瓜塔维塔泻湖、帕斯托的拉斯拉哈斯保护区或内华达山脉圣玛尔塔的泰罗纳失落之城。

錫帕基拉鹽礦大教堂是一座相當特別的位于鹽礦坑的十字架教堂。從公元前五世紀以來,許多當地人在錫帕基拉山區採岩鹽,一直到十九世紀初將此礦坑炸開開始採岩鹽,每天都有許多礦工在此工作,他們會在一早工作前為工作安全祈禱,

因此有了建造地下鹽礦教堂的想法。教堂整區有大大小小約十多個十字架的小教堂,這些點按照順序介紹了耶穌宗教的歷史故事,解釋當年礦工如何建造教堂的各種技術。教堂內昏暗的燈光搭配五顏六色的燈光,給人一種超現實進入異世界的感覺,是非常特別的歷史景點。

另外區域內很特別有攀岩的區域,可以提前預約體驗在歷史鹽礦內攀岩。教堂從1950年開始建造,1945年正式啟用,專門提供給在此工作的礦工祈禱。此後也歷經擴大教堂的工程,在1995年後從新對外向遊客開放,設計可容納多達8400人左右。

锡帕基拉盐大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哥伦比亚城镇使用盐来保存食物(如肉、鸡和鱼)和作为官方兑换货币,因为一克盐对他们来说更重要,相当于干了几个小时的工作,在前哥伦布时代,盐是通过在大陶罐中蒸发盐水来提取的。 但是,在殖民地,西班牙人强迫土著人使用刮石等提取方法,从中只能得到“赤瓜”盐,这种不适合人类食用的深色盐。

几个世纪以来对盐矿的所有权意味着财富和权之力。比如在14世纪时,盐产出了波兰超过30%的收入,维利奇卡盐矿位于波兰克拉科夫附近,是一个从13世纪起就开采的盐矿。盐矿地下挖掘开发出了九层深度的古盐矿,最浅处在地下64米,最深处在地下327米,所有通道的总长合计为250公里。盐矿中有房间、礼拜堂、盐雕和地下湖泊等,宛如一座地下城市。

盐的用途非常广泛,除了食用外,还大量作为化工原料。盐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盐岩的地下开采,二是通过海水晒盐。盐岩的地下开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奥地利和罗马尼亚的盐的地下开采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开发海盐的国家是中国,世界上除中国外,较早开发海盐生产的是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公元前7世纪A.马蒂乌斯在俄斯蒂亚(Ostia)附近建立了第一个盐场.公元前世纪,葡萄牙在塞太布尔(Setubal)建立了有名的海盐场。希腊、埃及、印度生产海盐的历史也很悠久。在海盐的生产方法上,有的用含盐植物烧成灰,掺人海水,煎制成盐;有的刮泥、淋卤、煎盐;有的将海水放人盐池,晒干成盐。

目前,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盐,总产量为2.93亿吨。十个主要产盐国为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英国、印度、法国、墨西哥、澳大利亚。日本虽然本国盐产量不大,但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盐进口国和消费大国。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制盐公司和先进制盐技术。这12个国家是对世界制盐工业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

欧美是当今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其制盐工业处于领先地位,但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据在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南美洲、美国的亚利桑那州盐矿发现的石锤、斧头来推测,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开采盐了。中欧的萨尔斯科滕早在青铜时代,人们就发现了盐资源。在盐矿上部的哈尔施塔特村庄,

现已查明,青铜时代,人们已在开山取盐。在奥地利、德国的巴伐利亚地面上的阿尔卑斯山有几个盐矿,已有3 000多年的开采历史。在意大利的伦格罗、科森札等地,盐矿也有开采。
盐的原料来源可分为四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

石盐主要存在于沉积岩中,由海水或咸湖水蒸发形成。包括石盐在内的大量沉积蒸发岩矿物床可能来自内流湖泊和受限海域的干涸。这样的盐层可能有数百米厚,位于广阔的区域之下。今天,在蒸发量超过降水量的地区,例如死谷国家公园恶水盆地的盐滩,石盐会出现在地表。

在美国和加拿大,广泛的地下床从纽约西部的阿巴拉契亚盆地延伸到安大略省的部分地区和密歇根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其他矿床位于俄亥俄州、堪萨斯州、新墨西哥州、新斯科舍省和萨斯喀彻温省。克乌拉盐矿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堡附近的一个巨大的石盐矿床。

盐丘是垂直的底辟或管状的盐块,由于上覆岩石的重量,它们基本上是通过动员从下层盐层“挤压”出来的。除了石盐和钾石盐外,盐丘还含有硬石膏、石膏和自然硫。它们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墨西哥湾沿岸很常见,并且通常与石油矿床有关。德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罗马尼亚和伊朗也有盐丘。盐冰川存在于干旱的伊朗,那里的盐在高海拔地区突破了地表并流下山坡。在所有这些情况下,据说石盐的行为方式类似于固流体。

矿道的终点突然豁然开朗,走下楼梯,才是真正的矿洞大厅。这里位于200米深的地下,高达23米,穹顶空阔,岩壁粗糙,据说可同时容纳8000人之多。
整个教堂使用黑色盐岩打造,其墙壁不像传统教堂一般规整,而是狰狞起伏,更添一层粗犷感。教堂由15根巨大的正方形柱子作支撑,这些正方形柱子又用大纲索固定,十分稳固。

盐岩层不仅能形成很大的地下空间,而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这些地下空间能够为不溶解于盐的物质提供储存或处置场所。总的来说,盐岩地下空间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储存和废弃物核废料和有毒垃圾及二氧化碳地下处置。
由于盐岩具有非常低的渗透特性与良好的蠕变行为

,其力学性能较为稳定(损伤与损伤自我恢复)等特性;盐岩被广泛作为能源(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储存介质。特别重要的是盐岩能源地下储存库具有高安全性,十分利于战备,被称为“高度战略安全的储备库”。据统计,欧洲、美国和加拿大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能源(石油、天然气)地下储存库就建在盐岩介质中或利用报废的废盐矿井。

岩盐作为油藏的封闭层,主要是因为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近于各向同性的应力状态使得其可以抵抗水力压裂作用;第二,在埋藏深度仅70m处,岩盐的原始渗透率和孔隙度已经非常低;第三,岩盐的塑性变形是源于其特性的可延展性,而不是膨胀性。然而,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岩性都可能失去其封闭能力,对于岩盐封闭失效的地质条件暂时认识得并不清楚。

盐岩地下铜库的另外一种用途是处置废弃物特别是有毒垃圾如废旧电池和核废料。把核废料和有毒垃圾隔离于地球生物圈之外而提供可靠方法这一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也是发展中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中核电站的高放废物处置问题最为引人注目。一般认为,通过选择合适的地质介质和精心设计能够解决这些废弃物的处置问题。

核废料的来源主要有核电厂站的核废料,医学研究与应用产生的核废料,科学研究产生的核废料,其它工业产生的核废料。核废料处置场所曾提出过多种设想如深海处置、用航天器运送到外星如月球等,但这些设想由于各种原因如污染人类生存环境或者处置成本过高都被否决了。研究认为有毒垃圾处置在深层地下的致密岩层中是可行的,这些岩层可以是盐岩、粘土岩、大理岩、石膏岩、玄武岩和凝灰岩等,都是各国的核废料处置所选择的主要岩层。这些岩石的共同特点是密实、不透水。这些处置介质能使有毒垃圾隔离于地球生物圈之外。

地下储存或处置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的复杂的岩土力学问题。作为有毒垃圾盐岩地下处置铜库所涉及的主要研究问题,其中的岩体力学模型是研究者所关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盐岩的相关力学问题的研究,都是围绕这些模型的相关参数和建立合适的力学模型而进行的。为此,世界各国的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核废料处置除美国有正式的核废料处置工程工即项目实施外,其它各国正处于研究阶段。

波哥大附近的山区有丰富的盐矿,西帕基拉小城的居民大都是世代相传的矿工,他们长年累月地在山中开矿挖盐,终于把一座山快要挖空了,他们别出心裁,把这巨大的山洞改建成一座教堂,所以叫盐矿大教堂。这座巧夺天工的地下大教堂建于1952 年至1954 年间,入口处设在原盐山采盐坑道口的山洞内,洞口周围长满高大的桉树林,一片郁郁葱葱。从入口到地下教堂,需经过500 米左右的宽大坑道,教堂位于137 米深的地下,高约23 米,长90 米,宽70 米,可容纳8000 人,完全用黑色盐岩建造,

整个教堂由15 根巨大的正方形柱子支撑,柱子上部用大钢索固定。教堂正中有一祭台,是由一块18 吨重的盐岩建成,上有金色十字架。台下教堂的正厅中摆着一排排座椅,以供祈祷者使用。教堂两侧还有许多侧厅,厅内陈列着各种圣像雕塑,有神女、神牛等等。教堂内,特别是祭台上,悬挂了各种各样的彩色电灯泡,祭台、甬道和一幅幅圣像,

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而教堂那空阔的穹顶和四周狰狞的岩壁却仍然留在一片幽暗之中。这明暗对比,使整个教堂显得格外深邃,无限神秘,使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此外,教堂还有3 条长120 米、宽30 米、高20 米的大走廊。这座别具风格、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式教堂是为了祭祀盐工的守护神——罗莎女王而修建的。这座地下大教堂已成为哥伦比亚重要的旅游热点区之一。

与维利奇卡,波兰,土耳其和罗马尼亚的盐大教堂相比,这座大教堂是一个糟糕的体验。主要就是“十字车站”,其他几乎一样。 地下教堂,古老盐矿,16米高的盐矿十字架,盐教堂以其独特性享誉世界,早在十九世纪开始就建造了地下盐矿,住在西帕基拉小镇的人民都是以盐矿为生,

后来在1923年的时候信奉宗教的矿工们和印第安人一起在挖掘盐矿的同时,也挖掘了一个小教堂建立一个信仰和祈祷的中心,后来由于地壳的运动和地质结构的问题,加上教堂是处在一个很深的坑内,安全出了问题,后来在1991年人们又重新挖掘了一个新的盐矿教堂,今天这里看到的这个地下大教堂,就是这个后来所挖的盐矿里布置成的一个教堂,也是哥伦比亚最出名的一个地下教堂。

其实这里就是一个大盐矿,已经开采了很多年,说可以追溯到Muisca时期,我也没时间去考证这究竟是个什么时期,储量很大号称可以再挖500年。所谓的教堂,就是搞个十字架再加上一些所谓上帝显通灵的宣传就会引来大批信众,这在宗教里大多如此。不过进入教堂里面,其神秘的气氛还是足以让基督信徒肃穆。里面有好几个教堂,最大的那个十字架有16米高,是在盐矿壁上镂空的十字架。

The Salt Cathedral of Zipaquirá (Spanish: Catedral de Sal de Zipaquirá) is an underground Roman Catholic church built within the tunnels of a salt mine 200 metres (660 ft) underground in a halite mountain near the city of Zipaquirá, in Cundinamarca, Colombia. It is a tourist destination and place of pilgrimage in the country. The temple at the bottom has three sections, representing the birth, life, and death of Jesus. The icons, ornaments and architectural details are hand carved in the halite rock. Some marble sculptures are included. The cathedral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achievements of Colombian architecture,
being described as a "Jewel of Modern Architecture". The cathedral represents a valuable cultural, environmental and religious patrimony for the Colombian people.The cathedral is a functioning church that receives as many as 3,000 visitors on Sundays, but it has no bishop and therefore no official status as a cathedral in Catholicism
How to take bus from Bogota to Zipaquirá Salt Cathedral.

The Cathedral of Salt of Zipaquirá is considered one of the wonders of Colombia and is special, precisely because it is a cathedral made completly of salt more than 180 meters underground. It was built as an architectural competition to transform the salt mine into a monument for the salt miners of this city who worked in terrible conditions.
take a bus on the North station of Transmilenio to the municipality of Zipaquirá , the ticket costs 5,400 COP and the journey takes approximately 50 minutes, depending on traffic. You can also take a bus from the Transportation Terminal from Bogotá to Zipaquirá . It is important that in both cases you are carefull and ask the driver to leave you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go to the Salt Cathedral of Zipaquirá , The bus leaves you at the Zipaquirá Transportation Terminal, visiting the Salt Theme Par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