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豆瓣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小组
阅读
FM
时间
豆品
豆瓣社区
搜索:
搜索你感兴趣的内容和人...
首页
浏览发现
话题广场
快速注册
依靠DIY申请交叉领域完成转变的金融打工人
UniDesignLab
2023-07-20 13:10:41 江苏
不爱桦途
#BG2014-2015本科大一:某南方985老八校-某工科专业2015-2020本科:某南方985老八校-转专业到建筑学,辅修金融学#实习本科期间:设计院做模3个月,地产投资拓展2个月硕士毕业:玛氏箭牌商业分析3个月#工作2020.07-2020.12:某地产总部-战略投资2023-至今:某金融机构交易系统产品经理 2021年我通过DIY申请到了美国跨专业项目读硕士,毕业回国之后即使遇到了2022年惨淡的校招季,依然获得了包括快消、新能源、互联网、通信、金融、物流、制造业等行业的各种机会。
这段留学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道路,因此将当时搜寻来的转专业友好(不需作品集)的留学项目选校清单分享给现在最需要它的朋友们。
正文讲述的经历比较个人化,选校资料分享请直接拉至文末领取。
转专业到建筑学
初进大学,就读于某冷门工科,我心有不甘,努力将绩点刷到专业第一,转入校内最好的专业——建筑学。不在乎重新从大一开始,不在乎六年的本科,不在乎熬夜,不在乎抽象的教学,不在乎方案一次次被驳回却无从改起……努力两年半,终于认清自己不适合建筑学。作业中期,迷失在“细化”“空间”里,毫无思绪;赶图期,对着仅渲染的效果图和胶糊掉窗的手工模,渐渐暴躁。建筑学不是数学题,建筑学不是字段句。原因可以部分解释设计,却无法完整导出设计。面对无法理解的艺术,我热情不再。只想按时睡觉,只想问题有答案,只想规矩地做个努力的学生而成绩回报我的努力。又一次带着满心对自己的失望和对学业的无助回家过年,我决定放过自己,再次转行。
图 / 一些江景
张开探索的蛛网
只知要逃,却不知向哪逃。
但如今看来,当时看似无用的尝试,都变作未来的伏笔。
大二:我曾因画图过于苦闷而主动参加数学竞赛,所获奖项后来却变作留学申请时数学能力的证明;大三:我决定辅修金融学,课程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比较优势理论更是带来了冲击——把自己有限的资源,投入在最擅长的事上,可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大四:我进行了城市设计相关的一系列调研,从老城区到商业街,CBD到公园。然而我的能力止步于城市分析与策略研究,玩不转空间设计;大四暑假:我在房地产的投资拓展岗实习;大五:我面前的路被简单地归为三条:保研,留学,工作。国内读研没想好什么方向,索性出国换个专业。然而疫情打乱了一切,于是GAP一年先工作。同时被毕设与春招紧逼,春招优先。哪怕答辩老师激烈地表达失望,内心也无悔。设计,该说再见了。
踏上未知的道路
GAP年疫情,我在一家房地产做战略投资。遇到组织架构调整,管理混乱,这不算很好的成长环境。前三个月的一线轮岗更让我明白,房地产市场的刚需早已不复当年。随着三道红线的政策的推出,一场暴风雨即将来袭。最初的想法本就是留学,但边工作边申请让人倍感压力。于是入职五个月时我果断辞职。大五时找中介做了跨专业的留学申请,中介推荐了商业分析给我,没有更好的选择我接受了。虽然最后也申到了一些学校,心底却总是有个声音,不够,还不够。于是第二次申请,我选择DIY。其实申请就是依照学校对应项目的官网介绍,检视自己是否合适,梳理、陈述自己以符合它的要求。第一步选校选项目:我的要求其实比较模糊,一是与设计、画图无关,不需作品集,二是最好与原先背景有一点融合,三是就业不太困难。花了两周,定位QS排名前列的大学(国内就业HR看排名),一所一所地去官网遍历全部的研究生项目,快速查看是否符合期望,再挑可能符合的进一步查看课程设置、申请条件、过往学生作业等。
怀着试一试的心情,最后还真的发现了一个非常细分的交叉领域,即城市科学+信息技术(机器学习、GIS、大数据、其他前沿技术)。
这份我自行总结的选校表,不但指导着我之后的申请,而且由于细分赛道不卷,为我赢得了不小的申请优势。这份表格可在文末领取。这个细分领域最初源于政府用更先进、更科学的手段来管理和运营城市的期望,以及学者们将新技术应用于城市领域的研究。一些城市例如纽约市,更是专门与大学合作开设了若干城市科学研究中心,汇聚了任何在城市相关、科技相关或两者融合相关领域的学者与工业界人士,促进在这一交叉领域的沟通与研究。比如,我所在项目的研究中心就有城市管理、政策研究、计算机技术、机器学习、大数据管理、地理信息、图像识别、机器人、AI、车辆工程、交通、土木工程、防洪防灾、金融等等各方面的专家。发展到后来,这些研究中心也开始招生教学。项目一般为一到两年,选课较自由,通常来说中国学生选偏技术的课程方便就业。课程设置上,有的学校项目偏重于机器学习、大数据,有的侧重于计算机编程、算法设计,有的则是偏重于GIS、空间分析等。除课程之外,有些学校也会安排实践项目,与商业公司或教授课题合作。这个方向非常符合我的期待。由于是跨学科项目,也会欢迎非理工科学生申请——建筑学拿到的建筑学学位,普遍被认为不具备数学及编程基础,在跨专业申请上处于劣势。之前对于城市课题的兴趣,也可以进行更广泛的探索。毕业后想转行到计算机领域还是继续从事城市相关,就业还是读博,回国还是留美(3年STEM),从往届来看也都可行。
图 / 纽约天际线
申请材料需要语言成绩,文书,以及数学和编程能力的证明。
文书写作方式内网外网都有,写完找线上网站付费由外国人修改。理工专业的国际学生文书不需高级华丽的辞藻,更需要文章的整体框架清晰、经历整合输出、官网要求要点有说服力的表述。至于数学和编程能力,不同项目有不同的要求,大多只要求线代、概率论、统计学。不足的部分可去Coursera等网站上学习拿证,可在校辅修或通选,可参加相关竞赛,可做相关的项目等。若没达到所有要求,依然可尝试申请,每年情况不一,只要不是竞争极为激烈,依然有机会。尤记得咨询之前的留学顾问,对方认为我的理工背景不足以申请这种项目。但我选择相信官网上学校接纳跨专业同学的陈述,没有退却。最终,我拿到了大部分申请项目的offer。由于当时英语不够好,有面试的项目就遗憾错失了。不但如此,2022年我还帮一位工作两年后继续读研的本科同学也申请到了我所在的项目,这次熟练许多,不到一周我们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证明上述方法是可行的。这个朋友没有学过所有要求的课程,文书也没来得及交由线上网站修改,仅是叙事通顺、要点清楚,唯一特别的材料是在校做的一个校园数据分析项目报告。
申请其实并不复杂,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学校官网,以及参阅留学生论坛。 重新拥有千万种可能
我最后选择去的是纽约大学城市科学与信息学项目。我这届遗憾还是一年制,课业过于紧张,毕业后学校就改成了两年制。两年制基础更牢固,上升空间大,还有机会在美国实习。我毕业后即回国就业。如像一些同学继续深造城市科学、编程开发、机器学习或量化等方向,可以入学就加入导师的实验室或研究项目,毕业时大体有机会发表论文或完成小的科研项目,借由导师帮助申博也更顺利。如选择留美,对口的工作机会多一些,但要早早融入当地的社交生活,便于寻找工作机会。为了补充与建筑行业无关的实习经历,我在毕业日期前的两个月回国,火速找了一份在快消的数据分析实习,它也是后来的面试中被问起最多的。
图 / 在纽约夜晚独自回家
图 / 回国 回来后经历了一段边实习边秋招的日子,这时我有三个漏洞。一是专业名称太怪——其实拿到毕业证可申请留学生认证复核,我的项目可认应用统计,其他有的项目可认计算机科学等;二是在校实践项目没有考虑过对口哪个行业就业的问题,面试时用不上;三是就业形势太差,本就不多的城市与技术融合类岗位无招聘,而我也没提前针对其他行业深入准备。我一开始的求职目标是数据分析、数据开发或产品经理岗位。但这一年,竞争非常激烈——计算机同学会向下兼容做数据分析,投产品经理的同学很多都具备若干段实习。好在即使如此,最后依然获得了包括快消、新能源、互联网、通信、金融、物流、制造业等行业的面试或offer。通过面试的双向了解,排除了不感兴趣的行业,最终选择一家金融机构做交易系统产品经理。它不是薪资最高的,但是按时下班;它不是当前的大热门,但是于我可以长线发展。
终于,我完成了从建筑行业,到多种可能,再回归到一个细分赛道的旅程。
图 / 在玛氏箭牌实习
瞬息万变的时代
结束了几年的不安、不甘、焦虑、内卷,目前我每天工作生活都还兼顾,作息规律,对未来抱有希望。回顾前路,生活与职业屡屡受到挑战,每每站在分岔路口,千万种声音撕扯过。人在迷茫的时候想求神拜佛,想相信权威,想随渚大流,想跟随领路人。但事实是,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将自己的命运交付出去将是轻率的,
只有自己才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追寻,因此该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为之承担相应的责任。
现在的生活很平稳,但我已不再相信这种平稳。或许若干年后,时代又将迎来新的变化,行业又面临新的洗牌,不同的人群生活又将被颠覆。大概只有变化才是真正的常态。随机应变,顺势而为,重新出发,将是永远的必修课。
图 / 我总结的选校表,获取方式见评论区 - END -
撰稿:不爱桦途
编辑:小樱
转行
回应
转发
赞
收藏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UniDesignLab
(北京)
建筑/景观/设计媒体与职业发展资讯平台,赋能设计从业者与上下游机构。...
UniDesignLab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设计灵感 | 盘点为环境做出贡献的建筑设计方案
竞赛资讯 | 韩国平泽市中央图书馆国际设计竞赛结果
百家观点 | 希望下辈子一睁眼,是醒在一间建筑工作室
结果 | Christ & Gantenbein 战胜 EM2N、SO–IL 等赢得安特卫普当代艺术博物馆新建筑设计竞赛
竞赛资讯 | Weiss/Manfredi 团队赢得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国际竞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