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树生花》之:不谒与不仕
不谒与不仕
《汉纪三十三》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五年(公元29年)
是岁,诏征处士太原周党①、会稽严光②等至京师。党入见,伏而不谒③,自陈愿守所志。博士范升奏曰:“伏见太原周党、东海王良④、山阳王成等,蒙受厚恩,使者三聘,乃肯就车;及陛见帝廷,党不以礼屈,伏而不谒,偃蹇骄悍,同时俱逝⑤。党等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钓采华名,庶几⑥三公之位。臣愿与坐云台之下⑦,考试图国之道。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而敢私窃虚名,夸上求高,皆大不敬!”书奏,诏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⑧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罢之。” 帝少与严光同游学,及即位,以物色访之,得于齐国,累征乃至⑨;拜谏议大夫,不肯受,去,耕钓于富春山中。以寿终于家⑩。
【注释】故事背景:光武帝好经术,定都洛阳后,即访名儒,求典籍,补缀逸漏,招来四方学士。①《后汉书》:周党字伯况,太原广武(今山西代县)人也。家产千金。少孤,为宗人所养,而遇之不以理,及长,又不还其财。党诣乡县讼,主乃归之。既而散与宗族,悉免遣奴婢,遂至长安游学。②《后汉书·逸民列传》:严光(约前6—74年),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本姓庄,后为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姓严(比严光稍早还有一个庄遵,字君平,是扬雄的老师,后改名严君平。也同样信奉老庄,隐居不仕。在蜀开创“读书台”,是民间学校创始人)。曾助刘秀起兵舂陵,破王莽军于昆阳。事成后归隐著述,设馆授徒。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赞语。③凡朝谒者,必拜稽首,以姓名自言。伏而不谒,指只俯下身子,不叩头礼拜。④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今山东临沂)人。一代清官,官拜司徒。⑤指一起离开。⑥觊觎。⑦《续汉志》曰:云台,周家之所造,图书、术籍、珍玩、宝怪皆藏焉。云台殿简称。⑧不宾:不臣服,不归顺。⑨物色,指形貌。《后汉书》: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玄纁:玄指黑色,纁指浅红色,玄纁是帝王用作延聘贤士的礼品。《严先生祠堂记》;“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高哉?”《后汉书·逸民列传》: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⑩富春县,汉属会稽郡。今杭州富阳。五代时有曹国珍,自比严子陵,《旧五代史·(晋书)列传八》:高祖在藩时,尝通私谒,以兄事之。及即位,国珍自比于严陵,上表叙旧,由是自吏部郎中拜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又求为御史中丞,时宰政不复为请,国珍衔之。高祖是后晋石敬瑭,曹国珍求官,与严子陵避官,显然南辕北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