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滤镜
这一篇本是看完《出梁庄记》《梁庄在中国》这两本书的感想,可和书没啥关系,也不好发到书评里。
故乡总是美好的。
我对乡村生活的滤镜,是科层制毫无意义的工作空虚感的反叛,是源于大城市在地关系疏离的逃离,一种退回农业社会,一分耕耘有一份收获的踏实感的假设。
也许我的老家条件好些。虽然爸爸小时候也经历过吃不上饭,但自从我小时候有了些许记忆,总是不愁吃穿的,自来水和电,也是一直有。后来2000年就有笔直的高速直达,后来是高铁站、新修的漂亮的大道。听说他们开着车去种地,光种小西瓜一季就有十万块,建起了一栋栋外面看起来漂亮的小楼房。这次四月底爸爸回去,大爷薅一把院里鲜嫩的韭菜包饺子,山楂花开在成片的大棚中央,清晨橘子树开了花,我爸说真香。
可我爸呆不到三天就受不了,老一辈家里还是旱厕;大爷大娘干活累的腿疼腰直不起来了,应该都有医保,也不知道让孩子开车去并不远的市里医院看看;没什么电视和娱乐活动看,晚上7、8点就睡觉,还好安电话有免费送的网,我爸和我妈打视频聊到9点。
至于书里描写的那些外出打工者如何不容易、乡村荒废,变为时代发展的症结,我确实是一个都没听说过。大爷家的孩子是70后,还留在农村种地,今年也五十来岁了,头发开始花白。他儿子97年的,前两年大学毕业,一所普通本科学得设计,在上海做广告之类的平面设计;业余骑车,一到周末就各种骑行比赛,还接360之类的试用,朋友圈全面开放,被我爸妈看了之后说不务正业(哎,人这才是活泛啊)。
就更不说电视里营造的江浙沪富饶的新农村了,所以,如何知道不同地区,农村地区这四十年的发展状况呢?没找到客观的资料,但问了一下,大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看农村的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可以从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村市场的繁荣度等方面考察。此外,还可以研究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情况,比如服务业和二次产业的发展程度。
社会保障: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教育保障是重要的评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交通,供水,供电,通讯,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入手。
人口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农村进城的劳动力迁移。可以分析这种现象对农村和城市的影响。
农村治理:农村社区的治理机制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了重大变化的一个方面。如何保障农村地区的公正公平和社区参与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可以考察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对环保的意识。
文化生活: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可以观察文化设施的建设,民众的文化消费习惯等方面。
后面会找更多资料来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