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触、探索社群的十年中,Tonya创业过,也失败过,“滑落”当过自由职业者,也去顶尖的咨询公司上过班,最终又回到最初的创业阶段。人生对于Tonya并不是简单地轮回,而是像闯入一个游乐场,在每一个关卡她都能捡拾自己的经验值。不同类型的“社群”就是她通关的入口。
直到采访结束后,Tonya才坦言自己今天状态并不好,“处于能量较低的状态”。她表示已经不再强求自己追求高能量状态,也不再苛求任何时候都要表现完美。也许正是如此,语音另一头的Tonya面对自己过去人生每个节点的选择,可以冷静客观地叙述甚至于反省。这也让她对于事业的未来,有期待也有慎重思考。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有过充分的人生体验,无论是何种状态,Tonya始终都能在当下表现得沉稳、清醒。能量不足并没有影响她对自己作出任何判断。十年前,这位从小镇走出的女孩可能想不到自己会拥有这样的笃定。在TEDx、芒果TV等各样公开演讲中,她形容曾经的那个女孩很迷茫,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是大学里一次偶然的尝试,让她迈入了另一个异想世界。先是对社群有了兴趣,然后大胆地投入了热情,最终,Tonya在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天赋和热爱,随之得到的正向反馈都像是买一赠一的附带惊喜。正如她所说的,人生并不一定是非此即彼,成人世界里,任何时刻更换赛道都需要付出大代价,但社群却是一个小切口,可以通过“小”的尝试一点点找到爱好,直到找到一条通向自我的路。
1
出走的小镇女孩
社群让她“向内找自己,向外看世界”
尽管毕业于国内名校,但Tonya却没有按照大部分人既定的模版人生去走。可以说,她很早就开始对身边的教育环境,对社会的既定规则感到怀疑和困惑。进入大学之后,因为学的是工科专业,Tonya想换专业,得到的通知却是需要在本专业考到最好才有资格调整,她也提出疑问:如果自己有兴趣能学好这门专业,为什么需要换专业呢?
Tonya没有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她选择换个方式解题。因为喜欢创意领域,大学时期,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设计创意学院。大三时期,她前去美国奇点大学进修,这是一所谷歌与美国宇航局展开合作,致力开办一所培养未来科学家的学校。奇点大学成为影响Tonya往后人生经历和工作的起点。毕业以后,她干脆成了奇点大学在中国的大使,也借此认识到许多国内500强企业负责人。
此外,在大学时期,她就接触到诸多社群,还和其中一家倡导绿色环保的社群green initiative进行合作,和大学朋友组织了素食活动市集、工作坊以及嘉宾分享活动,吸引来了上海头部素食餐厅和品牌。对于当时还是大学生的Tonya,活动过程中因为得到极大的正反馈,让她有信心继续朝社群方向发展,从环保素食到创意文化再到科技领域,伴随着兴趣的改变,Tonya不断开拓新的人生方向,接触的人脉和积累的资源也越来越多。
正是Tonya的诸多尝试,让她逐渐明白所谓的规则、模版都是给人设立的界限,既然是界限,就可以通过行动冲破,“无论是上大学还是进入职场,你想要从一个赛道换到另外一个赛道,都是比较‘重’的选择。比如你从一家公司辞职,然后尝试另外一个工作,万一不合适,代价成本很大,这中间没有一个容许你去试错的空间。很多人从小到高中再到大学,可能都没有这样的环境。刚好在上大学的过程中,社群让我拥有了“试错”机会,可以通过不同的社群找到尝试方向。
在Tonya看来,社群是很好的容器,能够容纳和承载年轻人想要尝试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不用换工作,也不用承担调转人生方向付出的代价,只需要先尝试,再慢慢探索,给自己足够的缓冲机会。即使在十年后的今天,成为feat城市社群平台主理人,Tonya仍然不断地在社群当中探索实践。前不久,她就因为一直想当个滑板女孩,参加了一个路冲社群,但尝试之后,她才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但没关系,她还是通过尝试确认了,社群的作用便是如此。Tonya会将社群比作人生游乐场,参与的过程就像是在游玩项目,不必考虑太多,无论是有趣的艺文、运动领域,还是流行的元宇宙、或是严肃的科技行业,都可以先抱着玩玩看的想法参与、体验,再去观察它对于自己是否具备吸引力。不断体验社群“游乐项目”之后,“向外走,向内求”,逐渐成为Tonya人生秉持的人生哲学。如果说大学里的尝试是Tonya找到进入多元世界的方式,那么大学毕业以后,她便开始了真正的实践。毕业后,Tonya尝试了社群文化领域的创业,但因为疫情影响,社群线下聚集越来越难,社群创业也宣告失败,之后,她去了一家头部的咨询公司,依旧是从事创新相关的工作,然而高压和快速的工作节奏,让Tonya去年6月份裸辞,开始了为期一年的gap生活。彻底休息的一年里,Tonya一直处于全国旅居状态,从上海到深圳再到各种偏僻没有开放的古村落,浮华城市和安静小城,统统都体验过一遍。三年的疫情,虽然让Tonya第一次的创业以“失败”告终,但中途各种经历却让她体验到了两种极端的生活体验,从被工作压榨到没有任何空闲生活,再到完全不用被工作负累,纯粹休息。“辞职以后,再次投入生活当中,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gap的一年里,我要不带任何目的生活。我强制要求自己不去想那些功利的事情,这对于我个人而言是蛮有帮助的一个体验。我非常建议每个人都去尝试一下,不带目的生活一段时间,会慢慢地找到自己的内在动力。”Tonya说。长时间的休养中,Tonya终于得以喘息,重新找寻回力量和好奇心。当疫情慢慢结束,今年,Tonya重启了过去没有完成的创业计划, 她将自己打造的城市社群平台解释为一家社群策略和mcn机构,从策略端切入,为地产、品牌以及城市政府链接社群,打造社群文化。因为有着咨询公司的经验以及十年来积累的社群资源,这一次Tonya的创业,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盈利模式都比过去更加成熟和多元,基于社群平台,公司的业务包括城市更新、品牌创新两个领域的咨询业务板块,MCN和会员社群,同时还会计划孵化自己的社群IP,服务对象除了品牌,还有地产和政府客户,并且以更加长程的形式提供服务和培训,帮助更多对优质社群有需要的客户进行相关能力建设,让社群长期保持活力。“创业层面来讲,人面对未知,总归会紧张和压力。但第二次创业比第一次,我更知道创立一家公司需要一些什么,无论是自己内在状态还是外在所需做的具体工作,需要哪些资源,团队怎么配合,其实都是一个更清楚的状态。所以第二次创业会比第一次自信很多,也舒适很多。第二点,从社群层面上来看,过去几年,无论是自己更深的内在探索,还是在咨询公司的工作经验,我对个体、大企业、地产公司和品牌方,还有政府还有社群方,对各方面诉求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所以从商业模式的设计上也更驾轻就熟。”虽然是重启创业,但Tonya对于过程中的挑战并不会美化,她仍觉得创业每一天都像在闯关打怪,升级不过是偶然事件,每天遇到新挑战才是常态。常人眼里的麻烦不断,却是Tonya对自己的刻意训练,如何解决,如何应对,都是在为自己攒下经验值,从而为下一次的挑战提高阈值,直到她能面对一切,波澜不惊,成为日常。创业中展现的笃定和面对困难的自我信任,并不是Tonya天生就拥有大心脏,而是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我觉得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see and believe,他需要看到一个已经存在的东西,才去相信它,我觉得创业者是后者,是believe and see,你相信这个事情,它应该发生,它可以发生,你希望它发生,然后你创造出来,然后其他人看到了,他们又去做了同样的事情,于是相关文化会不断地蓬勃发展。”
如今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身上,Tonya看到社群的魅力正在影响他们,带动他们。Tonya观察到: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的年轻人,在高中大学就被鼓励尝试多种兴趣爱好,而中国很多年轻人的迷茫无措,常常是因为缺少支持自我探索的环境,而逐渐失去了内在驱动力。但现在国内新一代的年轻人有不一样的需求,开始走出传统人生模版的禁锢,带着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地向内看,向外找寻。正如大学时期的Tonya一样,先融入社群,再融入世界,和外界紧密相连时,更新自我观念,从而创造出独属于个人的人生作品。
因为一路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在成长中也经历过将自己击碎重新塑造的阶段,Tonya强调,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最好的方式不是强迫自己跳出舒适圈,因为每个人在面对未知都会有恐惧不安、这是无法被忽视的,所以在接纳恐惧后,只需要找到一个习惯舒适的未知,一点一点倾斜出舒适圈,先走出去一点点,再走出去一点点。正如Tonya应对不习惯的禅修打坐一样,可以先观察内心状态,不去逼迫自己,也自然不会产生抗拒,先从小的不安开始慢慢尝试,逐步体会到快乐,用细微的快乐抵消小小不安,直到下一次再去尝试。小小的尝试和快乐不断累计,人生也就此得以改变。自由客:“你对于社群的信心其实是基于现在年轻人的意识在改变,对自我的探索有了兴趣,你怎么看待未来社群的发展机会?”
Tonya:我之前是做科技领域,其实很多年前,我们就在探索几个前沿科技的方向,包括神经科学、AIGC,其实文化和科技一样,最终能否发展起来,还是看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底层逻辑。社群文化能够发展起来,一定是有一个社会精神文化趋势在做支撑,这个支撑就是年轻人的需求。随着90后、00后慢慢变成社会中坚力量,进入到主流文化消费群体里,社会的整体需求会转变为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包括深层次的精神文化思考。另一个方面,我觉得是经历了疫情这三年,经济面临下行。经济突飞猛进的时候,大家会陷进入一种社会蓬勃发展的泡沫幻象当中,以为一直增长是必然,所有人都是向上的状态,以至于不太会去思考更深层面的东西。但正因为经历了疫情,除了年轻人之外,包括很多中年人都在重新思考人生到底想要什么。其实就是社会从一个高速发展状态,到然后低速,甚至下行的状态,大家都会有一些更本质的思考。自由客:“对于想要从事社群相关工作的人,你会有哪些建议?”Tonya:个体想要去探索社群,可以先关注我们的平台。我们会对鱼龙混杂社群进行筛选,覆盖的种类也非常多,大家可以先在这个平台上找一些喜欢的方向,然后去尝试。我觉得对于纯粹的探索者来讲,找到你想做的,去玩就行了。对于想要做社群的人,我觉得很重要的是先找到自己内在动力,这个事是你真正想做的,哪怕不赚钱,它也是你想做的,首先要找到它。第二点是去考虑它的商业化。这两个听起来有点矛盾,就是你既要考虑商业化,又要考虑自己的内在动力,但其实都非常的重要。因为不考虑可持续性的话,你的内在动力会在做的过程当中慢慢消散掉。但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从商业化角度去考虑,内在动力其实会缺失。这两者缺一不可。我们也服务品牌、地产客户,很多商业机构也想做社群。对于客户而言,做社群一般最先考虑它的商业价值,但其实想让社群能够长久的焕发活力,终归需要思考:人究竟要什么?无论从个体的角度来讲,还是从机构自身角度来讲,如果缺失了这部分,只是用方法论去模式化的运营社群,它会缺少自发的、野蛮生长的活力。而我们想做的,就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让社群有机生长起来,它后续创造的商业价值,是自然而然的副产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