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万工程”的哲学角度分析

2003年6月启动的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年来的不断接力,培育“千万工程”结出硕果,取得伟大成就,支撑起各地乡村的一次次跨越,也指引人们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引领浙江乡村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从哲学角度看,“千万工程”的成功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首先,从价值论角度看,“千万工程”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人民群众的满意舒心作为价值取向为“千万工程”指明了方向,也凝聚了大多数,真心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在人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下,“千万工程”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其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千万工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伟大斗争,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历史性变革,我们正前所未有的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这个过程中,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千万工程”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的体现,与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福利的行动一脉相承,具有历史延续性,同时也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对今后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最后,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千万工程”是一个具体、现实的工程项目。20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深入谋划推进、加强实践探索,推动“千万工程”持续向纵深推进,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坚持党建引领、党政主导;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坚持由表及里,塑形铸魂。这一工程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其中所蕴含的立场原则观点,坚持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