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笔与踏歌(学习笔记)
曲笔用得最盛的时期是近现代,因为时代的荒唐,使人不能表真情、说真话,所以到鲁迅、茅盾们的时候,曲笔被运用到极致,这在前者的杂文、《野草》中随处可见,后者在散文中亦有过发挥,但其愈曲读者就愈懵圈亦是一个事实。现在则鲜有人用曲笔了,许是读者被“知识”喂养得更难明白了,当然,亦许是时代不荒唐了罢。所以,曲笔就此终了。但曲笔实际有着极久远的历史,在《诗经》中的《鄘风-墙有茨》所谓“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就是曲笔的一种表现,只是其之“曲”尚不甚高明,倒是《召南-甘棠》的这首颂诗,却是把曲笔表现到一定水准的作品,起码是作了“托物喻情”的表达。
之于踏歌,可能南宋马远的《踏歌图》在被制作成简易的动态图后,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对其之基本的了解,也不再局限于艺术工作者或艺术爱好者的范围,而是平常对艺术无感的人也多少有所了解。学者们对踏歌这一形式判断在汉、唐产生,然实际上,从《诗经》一端去观察,其或许要早得多,起码在《十亩之间》《芣苢》这些作品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先民劳作归途中“踏歌”的情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