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笔记7
18、熙宁七年,朝政发生了一些变化。执政五年的王安石罢相。偷个懒,在百度搜了一下王安石变法的介绍,截图如下——

神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富国强兵,和他政见不合的大臣,如司马光、苏轼、曾巩、范镇、宋敏、李大临、苏颂等都外调了,说明皇帝变法的决心很强。但因为王安石的急于求成和用人不当,导致新法的弊端显露,没有达到神宗皇帝预期的效果。加上天灾,河东、河北、陕西大饥荒,大批难民流亡到京城,监门小吏郑侠绘制《流民图》呈给神宗,皇帝难免动摇。于是,王安石罢相,他的左膀右臂吕惠卿上台。吕惠卿与王安石不同,王安石变法的初心是为了振兴国家,不管施政方针是否正确,措施是否得当,他是没有私心的。而吕惠卿推行新证的目的只是为了排除异己,把持朝政,他上台的第一件事是构陷王安石,以免王安石东山再起,压根不在乎新法会不会被废除。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从杭州到密州,做了密州的一方郡守。 19、苏轼权知密州军州事两年,从1074年到1076年,管的不外救灾、捕盗、祈雨等公务。密州比杭州穷,公使钱不足,没有那么多的宴游。尽管是因为弟弟在山东他才来的密州,但在密州的两年时间,他都没有机会见到在济南的苏辙。熙宁九年,苏轼以祠部员外郎直使馆移知河中府。 (1)祠部员外郎,元丰改制前为六品寄禄官(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类似现在的厅、局、处之类),不预司务,元丰改制后为职事官(即有实权的官员)。 (2)直使馆,职名,荣誉头衔。 (3)知河中府是苏轼的实际职务,即差遣。也就是他要去河中府当知府了。 20、苏轼赴任之前,先去济南看弟弟苏辙。但苏辙不在,去汴京找机会去了。苏轼在济南住了个把月,离开济南,与弟弟相会在京郊范镇的东园,约弟弟同往河中。还没有走到河中府,走到陈桥驿,接到诏告,改知徐州军州事。兄弟俩走到京师的陈桥门被拦住,外官未经奉诏,一律不能入国门。他们又回到东园,等待范镇归来,这期间,苏轼忙着为长子完婚,为次子看病。这里作者没有细写,苏轼还没到任上,自己都寄住别人家里,他的长子是在哪里完婚的?别人家里吗?我好困惑。1077年,熙宁十年,苏轼40岁,儿子19岁,按照古代的习惯开始,结婚也不算太早。四月二十一日,苏轼到达徐州,苏辙要去南京赴任,作者说苏辙住不了几日,兄弟依依惜别,但苏辙八月十六日才离开徐州,不得不说,古人的假期真够久的,就这,苏轼还念叨着想早日退休呢。

20、朝堂上,王安石起起落落,罢相又复相。而苏轼一直远离中央,在徐州干了两年,元丰二年(1079年),朝廷又把他调到了湖州。“以祠部员外郎、直使馆知湖州军州事。”也就是本官、职没变,差遣变了。
水秧王朝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
- 法律需要不断进化
- 走上街头就不要回去了
- 《初步举证》碎碎念 (1人喜欢)
- 四刷《哪吒2》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