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夜·手足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我们这代人大多数人是没有兄弟姐妹的,我身边大多数同年龄的朋友都是独生子女。
但是条件允许的话,我觉得还是有兄弟姐妹比较好一些,毕竟如果是独生子女的情况,家里所有的关注都会像探照灯一样打下来,虽然说资源不必与别人共享,但长期受到多方关注和期望的话,压力肯定是会很大的;再者,如果没有长期与兄弟姐妹周旋、割据和拉扯的经验的话,日后人际交往也容易出现问题。
当然,在广东或是福建两省,家庭中出现多个小孩的机会还是比较大的。我身边广东、福建两省的朋友比较多,家里两到三个小孩的情况比比皆是,已知最高记录是家里有十一个兄弟姐妹,确实是不简单。
我是家中的弟弟,幸亏当年英明的决定,我才能安然无恙地出生,相传是以93年时候的6000元罚款加上我妈失去公职的代价换回来的,现在回头复盘这桩买卖,还是物超所值。
从小到大,我和我姐维持着不算亲近的关系。我们相差一岁,这就意味着同年龄段喜欢玩的内容几乎完全重合,从小家中的资源包括游戏机、电视机、电脑都经历了被争夺的过程,有时甚至大打出手,被父母惩戒多次后才有所收敛,虽然我的父母号称我们姐弟二人公平对待,但是我姐总是觉得我父母好像稍微偏爱我一点。平心而论,我也觉得我的父母会稍微比较宠我一点,但也会有意识地找各种平衡,给我姐补充我拿不到的资源。我猜想可能家里的小孩年纪差距大一些会比较好,像我们这种年龄相差不大的基本很难形成血脉压制,总是斗得有来有往就很麻烦。或者是可能哥哥妹妹的组合可能会好一点,我堂哥堂姐关系就明显好很多,因为堂哥总是会让妹妹。但现实也没那么复杂,人与人关系如何,或许只是性格搭配的问题。
当然,我和我姐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我见过好多手足兄弟关系非常要好的,比如北宋著名的武大和武二兄弟,又比如苏轼和他弟弟苏辙,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时给他弟弟写到: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
我和我姐从小读寄宿学校,虽然在同一所学校,但却几乎从来见不到,只有周末时才一起回家,上了大学之后,我只有寒暑假会在家,我姐虽然在广州的近郊读的大学,但也只有在周末时回家,她后来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了几年,就嫁到别的城市去了,一般每周只回来一次。而我还是老样子,世界各地到处流窜,每年寒暑假都会准时回到广州的家中,每周见到我姐一次。我忽然想起龙应台给他的大儿子安德烈写的一段话,其大意如下:长大之后,家里的兄弟姐妹就像树的支叶一样四散开来,向着各自的梦想、追寻着各自的人生轨迹不断进发。我想我们这代人的手足关系也应如此,向着各自的目标不断进发,在家庭需要我们的时候再重聚起来,其余时间都应该像张震岳歌词里所唱的那样:不回头,不回头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