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总认为自己不够好?(你自己也是)

一、生活总有难事
有的时候,我知道我该写作,但我写不出来。这种事情并不罕见。
人生中有太多类似的时刻,我们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但我们就是没有办法真正的去执行。
你可以用「软弱无力」或类似的词语来形容我,或者形容我当时的状态。但只要我们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这些词语多少带有一种指责的意味。这就牵扯到另一件在我们生命中经常发生的事。
我们在生命中经常受到指责,最早的体验往往来自我们的童年。我们会被身边的大人指责,指责我们这件事做的不好,或者那件事做的不如他们的意。这两种指责不同,一种可能还算得上客观,一种俨然包含个人偏见。
当时懵懂的我们可能还没有意会过来,意会到我们正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中。我们在为他人的标准而活,我们在为他人是否能让他人满意而活。这种现象,凸显当时的我们还欠缺一样重要的东西,叫做「自我」。
更可怕的是,当我们看不见自己的时候,我们也看不清别人。比如当我们因为羞耻感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因此认为也许我们不该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太痛苦了,痛苦到只能沉浸在羞耻感之中。
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他因死亡恐惧而大声呼救。但他太着急了,太忙乱了。在溺水那段时间里,他的呼救其实是没有对象的,一方面像是在对全世界的人呼救,又像在对空气呼救,或向着任何一个岸边恍恍惚惚的人影呼救。
总之,溺水的人脑中想不出一个特定的对象,就像深陷羞耻感的人——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对他人的关注——唯一拥有的只有羞耻感,就像溺水的人拥有的只有恐惧。
二、羞耻感与罪恶感
使我们无法成为自己最主要的原因,也就是那个压迫自我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个东西叫做「羞耻感」。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两种容易混淆的感受:羞耻感与罪恶感。
羞耻感不同于罪恶感,羞耻是一种被责怪的反应,会让我们对自己产生一种强烈的怀疑。这个怀疑让我们认为自己是不够好的,严重一点的时候,我们甚至认为自己「不值得来到这个世界上」。
罪恶感则是:我们确实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以至于我们自己内心不断谴责自己。
比如有些孩子明明考试成绩很好,但大人称赞他,他会感到羞耻,连连说:「没有啦!运气好而已。」,实际上,这个孩子付出很大的努力,但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他会自责,自责符合他对自己「低自尊」的认知,这让他感觉舒服。
但觉得自己不够好,不等于认为自己「做了错事」。罪恶感则是一个人在犯了错误,特别是道德错误、伤害他人的错误之后,他内心的自我责备、自我惩罚。
这种念头非常可怕!让我们萌生想要「取消」自己的存在,并认为自己来到世上压根是一个错误。
三、羞耻感与教育
身为大人,这是我们在面对孩子时要注意的。
以我自己为例,无论是儿童哲学的教学现场,或是在咨询中,我一直致力在做一件事,就是帮助在我对面的那个人(学生或来谈者)去理解、面对和接纳内心的羞耻感。
如果我们把羞耻感当成敌人,我们就是在跟自己为敌,因为羞耻感来自我们的内心。羞耻感是一种天性,且不是一个纯然负面的感受。
如果我们没有羞耻感,我们可能更大概率会不顾他人感受,贸然做一些违反道德或伤害他人的事情,就像一位冷血的杀手。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此我们要做的并不是消除羞耻感,而是让我们拥有对羞耻感的正确认识,从存在哲学的角度来说,认识羞耻感就是认识自己,进而最大程度的自我实现。
这里就点出一件荒谬的事,在我们漫长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努力的试着去开发我们的潜能。我们能做到很多,在我们小的时候做不到的事,这说明学习是有效的。可是我们接受的学习目的,却又时常过度侧重工具性、强调知性能力,导致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学会「认识自己」。
那么,到底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就是让我们学会各种技能?成为任人使用的工具吗?难道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或者说去满足少数人对社会的期待?若是如此,那我们的潜能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诅咒,而不是一种祝福。
「做自己」是困难的。困难的不只是去了解我们自己,因为了解自己需要方法。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付出。
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冒险,他就会缺乏这些促使他走向自我整合的刺激物。我们需要这些刺激,好让我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同时让我们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想要什么,又不适合什么。
当我们误解羞耻感对我们的作用时,羞耻感就失去了它的正向作用,反成我们认识自己的最大阻碍,亦即成为我们实现自我最大的阻碍。
四、羞耻,是自我贬损的开端
有时,人们会为掩盖其羞耻感,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
比如一个人为了掩盖他的羞耻,所以和另外一个人发生剧烈的冲突,他去冲突,不是因为他勇敢,而是因为他太恐惧了。
他恐惧被对方发现,他是胆怯的,更重要的是他害怕看见自己会有胆怯的一面,然而胆怯也不是什么可怕的缺点。但如果一个社会,或者这个人身边的人都在鼓吹一种错误的勇敢,那么这个人就会把自己的胆怯当成一种不该存在的缺点,就好像他必须把这个胆怯加以抛去,或是隐藏起来,他才有颜面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是为了颜面存在的吗?实际上,不过是有些大人把他们内心的恐惧向外投射,投射到孩子身上,其结果就是让孩子学到一些错误的观点,继承了他们原本不需要继承的恐惧。而这类恐惧的根源,往往源于对自身羞耻感的无所适从。
回到我的工作,无论是咨询或是教书育人,我都要面对一个自己的课题,这个精神就是去面对自己,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包括面对自己内心的羞耻感。
设想一下,如果我自己都做不到,又要怎么让别人做到呢?如果一位咨询师,他把羞耻感视为一个不好的东西,那么他又如何去面对来谈者的羞耻感?
如果一位教师,他不敢面对自己的羞耻感,那么他又要如何教导孩子去了解及接纳那份羞耻感。
五、真实即完整
羞耻所连结的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人性,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
所以接住羞耻,其实不需要我们去建功立业,做什么伟大的事情,我们只需要真正活出我们自己,这就够了。
活着,不能只愿接受自己的优点、强项和高光时刻,因为那等于我们对自己「下刀」,把自己一分为二。我们得接纳自己的脆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会有低潮和失败,接纳完整的自己。说穿了,这一切不就是人的常态吗!换言之,我们只需要活的像个「真正的人」就够了。
谈到这里,如果有人问我:「成为一位咨询师或成为一位教师,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我会回答:「保持自己是一位有人味儿的活人,活出自我。」
你说这很难吗?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难。因为我们只要如实活着就可以。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又很难,因为这样的人还不够多,多到让我们感觉安全。
毕竟敞开自我,总得冒一些风险。这会让人害怕,害怕当我们露出脆弱一面,这一面会被别人利用、被人攻击。
然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忘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连接与支持,我们在这方面的需要也是存在的,如同爱,是天生的需要。
我在存在心理学中看见一种信念,这个信念如今也是我的信念。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共同的需要,也有共同的脆弱。我们都有羞耻感,但我们能通过互相连接、彼此支持,容纳这份羞耻感,接纳真实的自我,活出完整的人生。
我目前努力在做,我指的不是去咨询或教书,而是去修通这个困难的人生课题。在我实践的过程中,我真的感觉自己越来越自在,越来越放松。所以我相信你也能做得到,因为我们拥有相同的本质,但我们没有必要因相同而孤独。
作者:高浩容。哲学博士,前台湾哲学咨商学会监事。著有《小脑袋装的大哲学》、《写给孩子的哲学思维启蒙书》等著作。公众号:"容我说"。
-
小小黑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7-04 12:08:56
高浩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成长焦虑:一种长期被忽视的慢性创伤
- 逃避的人都在逃避什么? (1人喜欢)
- 你是真的很忙,还是停不下来?
- 如何在关系里实现“刚刚好的温柔”? (1人喜欢)
- 为什么有些受害者保持沉默?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