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顶级演绎:里赫特的晚境与霍尔卓夫斯基的中年
文:张可驹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一直将莫扎特视为至难,最后的录音恰恰是莫扎特的三首协奏曲。
作曲家儿童时期改编他人的作品(第一号),最初的自作钢协(第五号),还有进入高峰的《第18号协奏曲》K. 456,完全就是致敬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创作历程的安排。

大宗师意外去世,未必是真有预感这套曲目会成为自己的绝笔。但最终仍是机缘巧合,1994年3月3日在东京举行的这场音乐会中,里赫特显明莫扎特让他感觉弹起来不自在,有时需要疯狂磨练来克服的种种困难,似乎皆已远去。
相对于他早期和中期的演奏里,那追求近乎完美的充实而圆润的触键,略有些放松。轻松写意的指触和连音呈现,仿佛见证大师技巧退化。然而真正留心欣赏,仍不难发现,里赫特于“轻描淡写”的触键中,恰恰蕴含了非常坚实的内劲,极轻柔之中又有着极强的凝聚感。
将他与佩拉希亚以精美闻名的触键对比,自可体会里赫特将刚极指力运用于无形的成就。他这一手功夫,让人想起鲁道夫·赛尔金后期的莫扎特。二者风骨,可谓斤两相称,相对而言,里赫特将“骨力”藏得更深。

霍尔卓夫斯基(Mieczyslaw Horszowski)晚年才爆得大名,而且是很晚的晚年,先前他录完巴赫《平均律》第一册,市场反应都不足以推出第二册......
不过说实话,这位大师90岁左右的演奏,有时在我听来,偶尔也有被过誉之处,当然整体还是了不起的。
霍尔卓夫斯基的晚年是否打开某种新的境界?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倘若我们聆听他中期一些个人风格略微收殓的演奏,譬如同西盖蒂合作的莫扎特奏鸣曲,很可能感到这位钢琴家固然已经拥有深刻的修养,及出众的音乐表现的技巧,整体上却未必是光芒四射的大师形象。


然而,聆听另一些演奏,譬如在50年代的普拉德音乐节上,霍尔卓夫斯基演出的贝多芬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卡萨尔斯指挥节日乐团),我们可能会获得不同的印象。
那种明净而温暖的指触,让人想到肯普夫或佩勒米特,或许不及那两位深透,但仿佛信手弹来,便将句子的风骨与立体性结构刻画得清清楚楚,终归是那个时代的精华体现。
霍尔卓夫斯基晚年的录音中,完全发乎自然的音乐魅力,无论结构、声音,都那么自然流露而无任何“演绎”之人工痕迹的特点,是人们欢呼他迟来的辉煌的关键。
可听听此处的演奏,这些品质不是样样俱在吗?《第一号协奏曲》中钢琴部分的进入,又或是两部作品慢乐章中的歌唱句,全无刻意修饰,同时具有高度的魅力,大师晚年的演奏当真能比这更进一步?

或许,正像哈斯姬尔晚年终成大名之后所感叹(吐槽)的:我没觉得自己的演奏比以前更好,但为何人们过去不爱听,现在却如此热情?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