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的古代文明——后古典玛雅
墙在阳光下呼吸,颤动,起伏,
一个生灵的形象,穿刺天空;
人饮下太阳,水和泥土。
——奥克塔维奥·帕斯《乌斯马尔》
从9世纪开始,古典玛雅诸城邦纷纷陷入崩溃,人口锐减,城市遭到遗弃。崩溃的原因可能是气候恶化,农业崩溃和战乱,皆无定论。最后一块刻有玛雅长纪历的石碑发现于帕伦克以南100多公里的托尼那(Toniná)遗址,日期为公元909年。自此,古典玛雅正式宣告结束,其后的玛雅历史再没有留下详细的记录。玛雅人遗弃了他们密林中的家园,向北迁移。玛雅文明的中心也来到了尤卡坦北部,开启后古典玛雅时代,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的到来。

精雕细琢——乌斯马尔
位于尤卡坦半岛西北的乌斯马尔(Uxmal),是古典玛雅向后古典期过渡的重要中心,也是现存最精美的玛雅遗址之一。乌斯马尔兴盛于7至9世纪,于13世纪左右遭到废弃。其名字可能来自玛雅语的“三次重建”之意,但仍存在争议。乌斯马尔遗址是普克(Puuc)建筑风格的代表,同时兼具一些临近的车恩(Chenes)风格。普克建筑偏好用几何纹样,石砖马赛克和玛雅假拱进行装饰,车恩装饰则更偏向精细繁复的各种浮雕和面具,两种风格都极具装饰性,仿佛玛雅建筑中的“巴洛克”风格。

乌斯马尔最恢弘的建筑是魔术师金字塔 (adivino),高约28米,在玛雅传说中由一位魔术师在一夜之间建成。和其它棱角分明的玛雅金字塔不同,魔术师金字塔是具弧线的椭圆形。金字塔上的车恩风格的小神庙,入口顶上上有一个巨大雨神面具(Chaac),周围也包裹着精美的面具和纹样,使得整个入口仿佛巨兽之口一般。由于缺乏地表径流,水源对于玛雅人来说尤其重要,雨神也就处于玛雅信仰的中心位置,在乌斯马尔的很多建筑上都能看到他如大象一般的上翘长鼻子面具形象。

金字塔的后方是一个矩形广场,殖民者因其像是欧洲的修道院,而把这里称为修女院(nunnery)。广场四面都有用不同风格的浮雕装饰的建筑,是进行各种政治和宗教活动的场所。广场北面的建筑群装饰最为繁复,还带有一个由石柱支撑的小神庙,可能是这四座建筑中的最重要者。建筑的墙体上有各种精美的动物和神像,小巧的猫头鹰雕像悬挂在墙体上,显得尤其可爱。


东楼是四楼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正门上方装饰有雨神面具,周围则密布格子花纹,如同蟒蛇的鳞片。


和东楼相对的西楼则有着四楼中最繁复的装饰。正门的上方刻有一座环绕着羽毛华盖的王座,王座上方有一个戴头饰的老人形象,可能是乌斯马尔的统治者。四周还雕刻有诸多雨神面具和响尾蛇的形象。


南楼是四楼中最低的一座,结构较为简单,通过一个三角形的玛雅拱和内庭相连。这种靠砖石通过层层堆叠向内收拢的叠涩拱,承重效果不如真正的拱劵。很多玛雅拱在后期又被封死堵上,可能是为了防止塌陷。



从玛雅拱步入内庭,就能看到一个规模不大的球场,进行中部美洲文明常见的仪式性球赛。穿过球场,王宫就建在一片高高的平台上。这座近一百米长的王宫,是中部美洲文明现存最长的建筑。王宫前的广场上有一个双头狮像,作为王座使用。王宫外壁的装饰是典型的普克风格,充满马赛克镶嵌纹样。可以看到老鹰,和抽象的漩涡蛇纹。王宫的附近还有一座奇特的充满乌龟浮雕装饰的神庙。由于乌龟和水的密切关系,这座神庙可能也是用来进行和水相关的祭祀的。



漫步在乌斯马尔,很难想象这些精细的雕刻出自一千多年前的工匠之手。站在王宫的山坡上,秃鹫在魔术师金字塔的尖顶上盘旋,一切都像是一千年前的模样。不由得想起墨西哥的诺贝尔奖诗人帕斯吟唱乌斯马尔的诗句:“阳光一眨眼,时间一刹那被清空,鸟就悬停在了空中。”
集大成者——奇琴伊察
乌斯马尔向东一百多公里的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由于临近度假胜地坎昆(Cancun),成为了造访人数最多的玛雅遗址。作为玛雅文明的集大成者,奇琴伊察遗址体现了玛雅各地的建筑风格,甚至还融入了墨西哥中部高原地区的建筑元素。在玛雅语中意为“在伊察的水井口”,兴起于古典玛雅晚期,到公元900-1200年发展至顶峰,略晚于乌斯马尔,和后者可能有同盟关系。此时墨西哥中部高原的托尔特克(Toltec)文明的影响已经扩散到此处,带来羽蛇神信仰(kukulcán)。奇琴伊察的中心即是高达24米的羽蛇神庙。每到春分和秋分时,夕阳会在神庙拐角投下蛇状阴影,并随夕阳西下逐渐下降,如同羽蛇神降临人间。


羽蛇神庙东南方向的武士神庙和托尔特克文明的中心——墨西哥城附近的图拉(Tula)遗址中的神庙极其相似,庙前都有着数量众多刻有武士形象的石柱。神庙的顶端有着刻有羽蛇神形象的石柱(3),和查克穆尔(chacmool)石像。查克穆尔是死去武士的象征,为人形半躺仰卧状,侧头,腹部可放置包括人祭心脏在内的各种祭品。



奇琴伊察还有着中部美洲文明最大的球场,长达166米。在古代中部美洲文明中,球赛是一项取悦贵族并有宗教意涵的仪式性活动。球员需以肘、腰及膝把球送过球场中央的石环。球赛结束以后,输掉的一方可能会被献祭。球场两侧有雕刻着有球员形象的石板,可以看到一方的队长,将另一方队长斩首的场景。行刑者一手拿刀,一手提着人头。被斩首者的鲜血化作蟒蛇如星芒般从脖子处涌出。



球场东平台上方南侧有一座美洲豹神庙,门楣上有美洲豹行进的浮雕,中间穿插有圆形的盾牌(Chīmalli)。神庙的柱子底端是张开的蟒蛇头,顶端则是响尾蛇的蛇尾。

球场和羽蛇神庙之间还有几座充满墨西哥中部高原文明元素的小规模建筑,也体现着玛雅末期和中部文明的交流。骷髅平台(Tzompantli)上有着成排的骷髅浮雕,在墨西哥城阿兹特克大神庙也有着极其类似的建筑。其东南侧的鹰与豹平台,也布满有托尔特克风格的浮雕,展示老鹰和美洲豹吃人心的画面。



奇琴伊察北边有一口塌陷的天坑形成的圣井,是整个城邦至关重要的水源。在圣井中还打捞出了很多包括人类骸骨在内的各种祭品,显示出其在奇琴伊察的重要地位。羽蛇神庙西南侧有一座仿造其建造的规模较小的神庙,但其阶梯两侧有着更加清晰完整的蟒蛇纹浮雕。

羽蛇神庙的西南面还有一些造型独特的建筑,比如和现代天文台外形颇为相似的天文观测台,用太阳照射在屋内形成的阴影位置来判断时令。附近还有一组普克风格的建筑群,是处理政务的场所,装饰有大量精美的雨神面具,显示出和乌斯马尔建筑的相似之处。


13世纪开始,奇琴伊察陷入衰退,文明中心转移至以西100多公里的玛雅潘(Mayapan),在那里建造出很多仿造奇琴伊察的建筑。玛雅潘在奇琴伊察衰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清楚,有学者认为玛雅潘攻陷了奇琴伊察,直接导致了后者的毁灭。但15世纪中期,玛雅潘也被遗弃,玛雅文明在后古典时期陷入持续衰退,直到西班牙人的到来。
最后的辉煌——图卢姆
从奇琴伊察再向东来到加勒比海沿岸,碧海蓝天映衬下的图卢姆(Tulum)遗址,显得尤其秀美。兴建于1200-1450年间的图卢姆,是玛雅人在西班牙征服前兴建的最后一座主要城邦。风神庙保卫着图卢姆的海湾入口,厚重的城墙起到防御作用,显示出后古典末期不稳定的地方局势,和加强防御的必要性。在建筑中大量使用石柱进行支撑,是以图卢姆为代表的东海岸玛雅建筑的特征之一,颇有希腊神庙的味道。位居图卢姆中央的是高7.5米的金字塔(El Castillo),其过梁上有蟒蛇纹样。图卢姆还有一些风格独特的精美雕刻,比如下降神庙上的下降神(Descending God),其双脚朝上,手置于头前向下,呈现出从天而降的姿态。壁画庙的四角还有震撼的大型面具浮雕,推测可能是创造之神伊察姆纳(Itzamna)的形象。


16世纪的玛雅先民,或许就在风神庙里,远眺到了第一批乘船来访的西班牙人。由于尤卡坦地区气候潮湿炎热,并不宜居;又被热带雨林覆盖,难以进行耕种,西班牙人对这里一直缺乏兴趣,也使得玛雅文明遭受的破坏比他们的墨西哥中部邻居要小很多。如今的玛雅后裔们,仍然在说玛雅语。而众多的玛雅城邦遗址,仍然隐没在人迹罕至的密林中,等待着考古学家的重新发现。


(本文原载于《世界博览》2023年6月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