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方的北方前行—内蒙古记忆
风起内蒙,吹动少年春夏。
关于内蒙古,首先会想到什么?是碧蓝如洗深邃似蓝宝石的天空,是点缀在绿色海洋的流动云彩,还是畅饮马奶酒纵马飞驰的蒙古骑手?对于儿时的我来说,关于内蒙古,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困扰许久的问题:“包头人是不是都包着头呢”?
怀揣着这个疑问,在近二十年前的夏天,我和爸爸妈妈踏上了前往内蒙古的旅途,身处陕北,向更北的地方前行。
还没从旅途刚开始的兴奋转换到长途待机模式,就到达第一个休息点—“九潭连环”黑龙潭。其间景色几何没有已没有任何记忆,但清晰记得黑龙庙中有一泉眼,泉水不绝,下面有许多水龙头分水,多数已不能用,尚能用的水龙头微弱的水流冲刷着粗糙不平的水槽,边缘放着一个饱经风霜的塑料马勺供人饮水。游人自外进庙饮水,无不感慨天气酷暑难耐,泉水清甜甘洌,来都来了,当然得尝尝。同行的姨姨用保温杯装了些泉水,打算路上喝,等到内蒙古开盖,空余处竟出现了细密的蛛网,颇为奇异。
下午时分,神湖便近在眼前,那时还不是这个名字,叫做红碱淖。尚未完全开发,路上由村民用树干做了简易的栏杆,借此收些过路费。经过“收费站”从沙质的土路再走一段路,两旁的树将阳光化作斑点,点缀在前方,约莫几分钟豁然开朗,红碱淖便到了。湖面辽阔无垠,泛起似大海的小波浪,反射着阳光,晃的人睁不开眼。湖风在看到湖的霎那间便吹起,似乎在为远来的游人驱散旅途的暑气。在湖边逗留许久,暑气已消,精神抖擞,是时候再出发了。
去响沙湾的路上,顺便去了成吉思汗陵。对于成陵,只记得不是很大,内部两个蒙古包相连,摆着一些蒙古族特色物件,我以为成吉思汗就葬在脚下的土地,听导游讲解才知道这里是衣冠冢,成吉思汗真正葬在哪里无人知晓。据说,在埋葬成吉思汗的时候,为保密起见,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日后祭祀能够找到墓地,蒙古人在成吉思汗下葬的地方,当着一只骆驼母亲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只小骆驼,并将小骆驼的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祭祀之时牵着骆驼母亲,走到哀嚎处,便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安息地了。
成陵匆匆一览,在日落黄昏时赶到响沙湾。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绵延至天边的沙漠,在底部向上看去,像一座小山般,在“山脚下”我对爸爸说:“不是响沙湾么,为什么这里听不到沙子的声音?”“等你爬到顶上,就能听到了”爸爸说到。当我吭哧吭哧地爬上去,凛冽的风为沙漠披上了纱衣,水雾样的浮沙流淌着,耳边的风声和流沙的无规则运动构成了沙漠交响乐。正逢大漠日落,雷雨将至,一边是长河落日圆,一边是黑云翻墨来,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西北的壮美。心里感慨完,和爸爸一同滑沙下坡,上车赶赴包头。当行驶到上坡路上,雷雨也到了,从车窗遥望响沙湾,天空已完全成为墨色,云层中时不时闪出光芒,雷声大作,我一直看着,直到一瞬间出现了将整个天空撕裂的闪电,甚至照亮了漆黑的天空,看不到起点,贯穿整个天空,至今仍深深刻在脑海。
夜宿包头。
“包头和咱们那边也没什么两样嘛,就是路上多了些蒙文。”在包头的街上,我找寻到问题的答案。包头的街道很宽,一条路比延安三条路还宽,街道很干净,也没有拥挤的感觉,尤其是广场中的游乐场,让我流连忘返。激流勇进!这是我最喜欢的项目,美美玩了两次,和爸爸玩了一个叫“虎口脱险”的新奇项目,进去后还没到拐角就感觉不对,是个鬼屋!胆子一直很小的我赶紧拉着爸爸逃之夭夭。
到内蒙古,怎么能不去草原呢?!在地图上找到一个叫希拉穆仁的草原,便驱车前往。那会儿的希拉穆仁远不如现在这样,路都没有,只能确定大方向,那会也没有导航,询问路人是主要方式,但恰恰是在内蒙,又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很难看到人。记得稀里糊涂跑了一下午,在一个很小很小的商店里终于问出了就在附近,到傍晚时分终于到达。这是什么草原,和电视上根本不一样,妈妈和我都不太喜欢这个非常规草原。草稀稀拉拉的,蔫了一样,和呼伦贝尔草原根本无法比。晚上住的蒙古包,吃了特色美食,烤的羊排滋滋冒油,喝的奶茶奶味十足。后来妈妈说,当时大家都吃不动,就我坐那一直不停。没办法,爱吃肉是这样的,到内蒙就跟回家一样。
最后一站呼和浩特。到的时候是下雨天,在商场买了很多奶制品,在车上匆匆看了看就启程回延安了。
内蒙古之行带给我的记忆,是永远的宝藏,是每逢提及眼中会闪出光芒,沉浸在美好幸福时光的存在。
我爱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