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推理竞赛》(眉间尺之首)读后感和碎碎念
完全泄底。
昨天因为录制电台的原因和作者交流了一下,才得知原来在微信读书上就能读到他的长篇岛田奖投稿作,于是趁休息日读完了。因为我最近刚刚开始真正地自己创作一些小说,于是在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比较和联想——我自己本身就是新手,这些想法肯定是稚嫩和浅薄的,但我还是想对这部作品和我的一些延申出来的思考作记录。
故事/人物的错位
在阅读过程中,整本小说给我带来的感觉,是浓浓的“怪异”。细究起来,我觉得是在故事和人物上有非常多的错位。
整本小说的剧情可以总结为:两所学校的推理社成员因为举办推理竞赛住进一间“馆”内,然后发生了连环杀人事件。故事最令人瞩目的是其特殊的年代“七十年代”,可以看出作者为了贴合那个年代作了很多设计——强烈的军事背景,以及试图符合年代的对话风格。然而,作者的在人物对话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更偏向“武侠风”,以莫野的对话尤甚,随便举例
...实际上,如果把南北两校的设定换成两大帮派,出场的学生和莫野换成江湖人士,他们的对话也毫不违和。不知作者是否受到那个年代产生的武侠小说的启发,故意为之,但在我看来,这些对话和一些我读过的武侠古风推理/民国推理的行文没有多少区分度,因此迟迟不能入戏。行文的语言风格确实让我很难相信小说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故事。
另一个错位的地方是,我在故事中感受作者在一部分设定下努力贴合现实,另一部分努力区分现实。比如“H大与Q大的历史”,这里暗指现实中两个交大的渊源,是贴合的部分,“南北之争”的主题,是符合我国的地域差异的事实,鲁迅和未完成的小说《杨贵妃》也确有其事,但杀人推理竞赛,“西北军”治下的Q市,怪盗十五面相应该都是架空幻想的部分。我读的时候感到作者一方面想让我相信这是在本土的故事,一方面又对故事与现实做足了区分度——我想他是想用虚构与现实的错位来增加推理故事的幻想感。但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谜底是十分的机械诡计的情况下,这样会带来好的观感吗?
我不禁想到北山猛邦的物理诡计讲义中所提到的“锚定现实”的说法。简单来说,北山的“童话故事+物理诡计”是用物理诡计“锚定”现实,让读者从陌生回归到熟悉;而本文则是参半的现实+物理诡计,由于部分背景和诡计都在增强现实感,因此具有反差性的非现实部分很令人瞩目,但不碰巧的是这些部分并不是推理中直接的至关重要的部分——比如怪盗,西北军,更多的是在plot层面起到推动作用而非直接参与核心诡计,动机也是极具现实要素的《铸剑》,对比之下会显得十分突出。我猜想这是我怪异观感的来源。
自白式推理
小说推理部分的最后是以凶手自白作为结尾。正好我最近的写的一篇习作也是这样收尾的,我在这种写法的疑惑也带到了这边——自白式推理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果在推理未完成的情况下转进凶手自白容易造成报答案,塞解释的体验;二是凶手自白的视角受限,并不能完全回收伏笔,因为有很多伏笔是在上帝视角上的伏笔,凶手是没有办法查觉在这一层上的伏笔以及解释它们,会很变扭。
在本文中,我是觉得自白还是造成了一些推理上的断层,最主要的是who和why的问题。在李曼的自白信被发现前,众人的推理指向的是谢天逸,虽然有诸多疑问没解决,但推理已然是踌躇不前的状态——之后《杨贵妃》被发现的情节有点线索后置,在这个情节之后紧接着凶手自白,在逻辑的链条上出现两连跳跃。可以理解本文作为诡计流和惊天动机的类型,在逻辑推演上没办法自然地推理出全部的真相,但我觉得可以设计一个前置的线索(时间或者物证)来驳倒谢天逸犯罪的可能性,在彻底反驳伪解答之后再进入《杨贵妃》/李曼的自白情节可能会更好。
其他
作者的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流畅的,而且对plot和推理的结合设计很认真。交大社刊的《冬之校园画集》中有“为了验证伪解答从而找到真解答”的情节,这本里南北之争和怪盗十五面向的暗线设计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希望作者能越写越好。
譬如朝露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年终总结:2024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推理小说 (80人喜欢)
- 《堕天使事件》创作手记 (3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