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群分享2:乔伊斯《都柏林人·泥土》
* “高亮”为《都柏林人》引用,“引用”为相关资料引用。
《泥土》原本的标题是《the Hallow Eve(万圣夜)》“在万圣节,死者与生者之间、两性之间、一个人的财产与另一个人的财产之间,以及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界限的消除,都象征着混乱的回归。在这个广阔的视角中,乔伊斯将玛丽亚的困惑之夜、误解之夜、伪装之夜和非伪装之夜置于其中。”《泥土》最初是在1904年10月/11月起草的,故事背景定在了平安夜;而在1905年1月乔伊斯打算将其交给《爱尔兰家园》杂志编辑时,将小说时间变为万圣节前夕,并拟题为《万圣夜》(这篇小说当时并未被采纳,直到1906年11月它被第一次刊印在《都柏林人》中,题名《泥土》),这个决定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万圣夜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无疑承担了玛丽亚身上复杂的象征意义。
首先介绍一下万圣节的相关内容。
万圣节是欧洲基督教为了扩大影响力而将其他节日基督化而产生的节日之一。它本来是凯尔特的一个古老节日,凯尔特人称为索茵(Samhain),标志着收获季节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而在这一节日的前夜,也就是万圣夜(爱尔兰语叫作Oíche Shamhna),爱尔兰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宴会和运动会。传统上,凯尔特人会用秋收的水果和坚果作为宴会的食物,同时会进行献祭仪式(点燃秋天收获的第一捆谷穗,以及人们准备好的牲畜。至于有没有过活人献祭,研究者们虽无统一意见但是并没有人能够完全否定)。这一天也是凯尔特人的亡灵节,人们会在这一晚缅怀亲人、祭奠先祖,他们相信在这个夜晚,活人和死人世界之间的隔离屏障特别薄。(因此有研究者将玛丽亚看作是死去的先祖,在这一日去看望在世的亲人。)
公元1世纪,罗马占领了凯尔特之后,便把天主教的节日和凯尔特新年结合在一起,变成了现在的万圣节,时间为11月1日。在万圣节的前夜,天主教会举行守夜弥撒,以纪念耶稣的牺牲。《泥土》讲述的故事也可以解读作为玛丽亚的弥撒之路。玛丽亚的名字奠定了她的圣徒意象。不仅和圣母同名,玛丽亚还和圣母玛丽亚有许多相似之处:保持童贞,却拥有自己的孩子;受人爱戴、对信仰忠诚,是人类服从的代表。在天主教教义中,圣母玛利亚被抬到众圣徒的首位,而乔伊斯却密谋在万圣夜给玛丽亚带来最大的不幸。
作为一名爱尔兰人,同时又是天主教徒,乔伊斯不可能注意不到万圣节的双重意义:它既是凯尔特人的新年,又是所有圣徒的守夜。这样看来,文章中既有代表凯尔特维度的民间元素,也有代表基督教的礼拜元素。凯尔特新年中的祭祀活动,和基督教弥撒所象征的耶稣的殉道,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叙事主题——牺牲/自我牺牲。这也就成为对玛丽亚牺牲自己的青春以抚养非亲生儿子的一种命运的宣告:她对他人的付出注定使她的血肉之躯成为一捧死亡之土。
都柏林灯光洗衣店是一家由新教经营的企业,其使命是拯救妓女和醉酒妇女,玛丽亚居住于此,成为一个炼狱中的可怜灵魂,也象征着一个即将形成的圣徒。而万圣夜从洗衣店到唐奈利家的旅程,似乎是想把她从都柏林的堕落灵魂中送到真正的信徒身旁。根据《乔伊斯之路:<都柏林人>和<肖像>的地形指南》中作者的观察,玛丽亚所居住的街区,最西部是一篇墓地,最北部是一座修道院,这也预示了玛丽亚的命运。
弥撒是对“最后的晚餐”象征性重演的仪式化,其中心环节是祝圣和分发象征基督肉和血的面包和酒。弥撒可以分为前弥撒(受诫者弥撒)和正典(信徒弥撒)两部分,在早期的教会中,只有受洗过的基督徒才能在前弥撒结束后继续参加主祭。前弥撒主要是公开阅读选定的经文,并由会众以有旋律的叠句应答。正典以一场奉献游行开始,游行队伍将礼物(金钱祭品、蛋糕、红酒)带到祭坛,为圣餐做准备;正典的主要部分包括祷告、祝圣、领圣体,并且以“礼毕,会众散去”(Ite,missa est)正式解散告终。
现在我们同样将《泥土》分为两个故事场景:都柏林灯光洗衣店和唐纳利家的聚会。
《泥土》用以述玛丽亚命运的故事结构,与弥撒的程式相吻合,且指向共同的主题,即自我牺牲,并经由一种公共仪式确认。洗衣房对应着前弥撒,玛丽亚的旅途对应着奉献游行,在唐奈利家的聚会对应着弥撒正典。

占卜游戏时,玛丽亚在孩子们的带领下来到桌边,“她照他们的吩咐举起手,在空中乱摸一阵,然后放下来,落到其中一个碟子上。她的手触到了一团软绵绵、湿漉漉的东西,她心里纳闷,为什么没有人讲话,也没有人帮她取下布条。顷刻之间声息全无,几秒钟后,响起了一片窸窸窣窣的脚步声和窃窃私语声”。 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拿起饼来,祝了福,就劈来递给他们说,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的身体。又拿起杯来,祝谢了,递给他们。他们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立约的血,为多人流出来的。”
天主教认为饼和酒的本体转变成耶稣的肉和血,原来的饼和酒则仅留下五官所能感觉的外形。在变体论的语境下,物体的自然存在的维度被牺牲,转而拥有一种超自然的新身份,“祭献”既是变体论的代表,又是变体论的动力因。乔伊斯用圣体圣事来传达都柏林对玛丽亚的亵渎(就如同犹大出卖了耶稣),通过隐喻将她的血和肉转化为最初和最终的物质——泥土。
《泥土》和弥撒的这一平行结构,使我们将这个故事看成一种不血腥但是也不神圣的祭祀,玛丽亚既是牧师(在聚会中,无论是餐桌上还是火炉旁,玛丽亚都是动作的焦点,就仿佛正在进行祷告的牧师)又是受害者。这是乔伊斯对于礼拜式结构的一次尝试,这种设计既有审美功能,又有社会功能:它为故事提供了一种神话模式,同时又暗示了爱尔兰天主教的生活仪式如何使都柏林人下意识地接受了社会和心理层面的所受的伤害。
玛丽亚在带有圣母气质的同时,也存在着女巫的侧面:她有着和圣母一样的名字,却有女巫一样的外貌,身材娇小,又有着长长的鼻子和下巴;她被同事称作“和事佬”,在唐奈利家却变成了一个麻烦制造者;在西方,玛丽亚所养的两种植物,蕨类植物(ferns)代表着永生,而球兰(wax-plants)常常象征着死亡。另外,根据雷德福的《迷信百科全书》(New York: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1949)第179页记载:
“音乐家中最令人不安的迷信之一是在音乐表演中演奏‘我梦见我住在大理石霍尔斯’,除了为之而写的轻歌剧。人们认为,这样的演奏会给管弦乐队带来厄运,也会给当时舞台上的音乐表演带来厄运。”
乔伊斯对音乐颇有造诣,他决定给予玛丽亚哪首歌不仅仅是偶然的。事实上,这首特别的歌也强化了玛丽亚作为女巫的角色。
玛丽亚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双重性的角色,她既是弥撒中的牧师又是受害者,既是圣母又是女巫,是一名处女却在灯光洗衣店工作,作为乔的母亲却无法真正进去乔的生活。无论在工作还是个人生活中,玛丽亚都是一个边缘人。尽管在爱尔兰传统中“泥土”所预示的只是她即将到来的肉体死亡,但我们也可以将其视为她精神上的贫瘠的象征:她是都柏林的活死人。玛丽亚的命运揭示了她的生活实际被颠覆成无子女、孤独和自欺欺人的状态。她试图通过她的礼物、她的随和以及跨越三个地区的旅途来超越她死亡般的生活状况,但尽管有这些努力,她还是被排除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外。她的血肉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变得像泥土一样。
《泥土》的题目本身出自基督教的典故,在《旧约》里,亚当和夏娃由于受到了魔鬼撒旦的引诱吃下了禁果,上帝大怒严厉惩罚了二人。惩罚之一就是他们变老后就会死亡,死亡之后便重新归于尘土。传说中上帝是用泥土造人的,这样泥土被赋予了生命的含义。另一方面,人类死亡后会归于尘土。来于尘土,归于尘土,泥土又带有了死亡和生命的双重意义。这样看来,泥土既成为具有双重身份的玛丽亚的象征,预示着玛丽亚的命运,又包含着乔伊斯期待玛丽亚和都柏林都能够突破瘫痪现状的愿望。
-
Daje_vu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5 07:48:50
-
Vvetet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3 21:37:49
-
快雪时晴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14 23:41:33
-
fantayu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9-15 17:39:37
-
哈本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22 21:18:55
-
寒姿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5-18 16:38:28
-
揽清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1-26 07:57:37
-
拾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9 07:50:03
-
梦回吹角连营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9 10:18:10
-
Scarlett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8 12:32:06
-
蜜轰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7:15:14
-
Twenty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5:53:56
-
A.Flor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5:10:06
-
也翻越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0:44:30
-
猫爱吃冻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0:32:16
-
BrianG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0:17:54
-
Kiyok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0:04:17
-
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10:02:08
-
Oran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09:55:52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09:54:52
-
作作作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09:49:46
-
mawwa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09:46:39
-
🧡勞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09:41:52
-
虫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09:41:48
-
D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6 09:3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