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的 VC 流程
一个标准的 VC 流程是什么样子呢?
比如,我们假设这个 VC 的规模,由 3 个合伙人,3 个 VP(Vice President),3 个投资经理,2 个分析师,1 个财务,1 个法务这样的组合。
第一步是找项目,deal sourcing,找项目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FA(Financial Advisor)介绍、同行介绍、自己从 App 中发现,或者看了媒体介绍直接 cold call 过去,甚至自己逛街发现直接找店员聊,都可以。找项目是 VC 不断进行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且是全员进行。但一般来说,如果是上述规模的机构,VP 这样的中层在找项目中花的时间最多,效果也最好。因为分析师这样的初级人员,缺乏经验,也缺乏人脉。而合伙人级别的,由于要着眼管理,筹集募资等占用了大量时间。但总体来说,随着互联网创投平台和媒体的发展,找项目这个事情有不断降低门槛的趋势,因为透明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多项目,分析师都单独搞定,不像从前需要中高层出马。
找到项目之后,要先与对方创始人面谈。第一次面谈,一般是投资经理或分析师自己去谈,或者是一个 VP 或投资总监带着一个投资经理或分析师去谈。这次聊天的目的就是初步了解一下项目的情况,如果觉得项目不错,就会发生所谓的第二轮面谈。第二轮聊天中,合伙人会加入,问一些更深入的行业问题和竞争问题,但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在看人,看这位创始人是否符合机构价值观。如果合伙人也觉得不错,会事先私下和其他合伙人沟通,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项目有投资可行性,接下来会促成第三轮见面。第三轮见面时,这个机构额其他合伙人都会在场,即便不在现场也会在电话会议系统里出现。注意,我上面说的 VC 规模是标准的中型 VC,像是 IDG 这种大型 VC 机构,那当然不可能所有项目、所有合伙人都会去见创始人一遍。
如果所有合伙人都觉项目可投,接着就会让法务发出 TS(Term Sheet),也就是投资意向协议,并让投资总监或 VP,带着分析师开始做尽职调查,简称 DD(Due Diligence)。
每个机构发出 TS 的时间不同。从我个人经验来看,TS 得来的难易程度和最后成功投资率是成反比的。一般谨慎发出 TS 的机构,最后投资的概率会比较高。
尽职调查主要是业务团队,也就是 VP、投资总监带着分析师,然后和法务、财务人员一同去完成的。调查成果由几份报告呈现,分别是业务、法务和财务的。正式完成尽职调查后,VC 会根据三份报告的结果再开一个投决会,决定是否要做最终的投资决策。
如果会议决定投资,接着法务会发出 SPA(Share Purchase Agreement)也就是增资协议。签署完 SPA,理论上意味着投资已经敲定了。
至于 SPA 和 TS 的关系,由于没有数据,市面上普遍的情况我没法儿统计。但一般来说,签署 TS 后,最后能签下 SPA 的,项目总体数量在 50% 或者更少。这里存在两种可能:一是被别的机构挤掉了;另外一种就是尽职调查发现问题,不投了。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