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朋友关系
前几天跟一位老朋友聊天,提到几个东西。
一、朋友的定义是“冒犯”
进入社会久了之后,会发现朋友“变少”。并非说绝对数量上的人少了,而是,能随时聊、可以聊的人变少了。当然,社会生活中,我们会构建自己的故事和秘密,但很多时候总是没有机会诉说,或者没有适合诉说的场景。
我是上周日中午打电话给朋友的,没有预约。在当今时日,没有预约的打电话总是有几分诡异——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快递外卖员。就包括我自己,打电话都有一点忐忑:会不会妨碍到朋友的生活?不过貌似问题不大。从爽朗的笑声中,我们开启了一次有趣的问候。
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各种“朋友”,或许是同事,或许是同龄人,或许是不熟的同学等等,这时候怎么介绍他们?姑且算是个朋友?
但我们也深知,这种朋友只是某些场合下的产物,若要推心置腹,就要承担风险。
真正的朋友,是可以“冒犯”的。ta可以直接批评你、指出你的问题,却不会担心被你绝交。ta可以没有预约地邀请你参加一场即兴的活动,却不会担心你有没有时间。ta可以随时联系你,却不会妨碍你的工作生活……ta知道你的需求,而ta可以创造这个需求——当然,这个需求可以是很具体的,也可以是现编的,哈哈。
反之亦然。
这里其实也隐含了一种互相理解:事出有因,随缘即走。
二、同事变朋友?
相信大部分人的生活中,都会有同事。同事中某些关系比较好的,可能会变成朋友。但这种朋友通常比较“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们的“互相了解”很多时候局限于职场,所以你们共同完成的任务、解决的问题、建立的友谊,是基于那个场景。当场景变化之后呢?比如离职、升迁等。所以职场中建立友谊比学生时候难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学生时代的相处是多维度的,除了共同的学习任务,还有共同生活、丰富的课外活动等。于是你们之间的联系是多维度的、有机的、有弹性的。而这些特质都很难从常规的工作中构建。
如何去调整?那只能是在工作之外,“搭建”更多联系。比如说参加体育活动、看电影、吃饭、去一些大型活动(看球赛、看演出等)、读书会(我自己经常这么整)、包饺子汤圆(这个方案也挺推荐的)……当然最难得的是有共同的爱好和趣志。这样,即便你们在职场中分开,也会因为其他需求而重聚。
三、朋友的多样性和长久性
要保持长久的朋友关系是比较难的。
比如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面的朋友,还有多少是在联系的呢?
除了客观因素比如地理隔离之类的,会不会是因为我们的“需要”产生了变化?比如说,小时候只要能一起玩的,就是好朋友;现在可能要带来经济效益的才算是??
这样看起来就比较“惨”,哎,天下往往……
所以,有个稍微鸡贼的方式就是把朋友分类,在不同事情上找不同的人,而不再去追求所有方向都情投意合的死党。要踢球就找球友,要游泳就找水友,要喝茶就找茶友,要吃饭就找饭友,要搞钱就找钱友,要鸡爪就找……但是球友不会变成书友,茶油不会变成汽油,鸡爪不会变成鸭脖……分工明确,权利清晰,钱货买卖,一拍两散。
完美~
但也并不是不能构建长期关系。其中关键就是培养。
感情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从他人处获取养分、为他人提供养分,互为对方的贵人,这样一段关系就会比较长久,单方面的获取和付出都是不太健康的,吧?
种植物不是买个种子丢一边,是要浇水施肥的。
-
静默风向观测站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02 14: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