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还成千万缕--------麦子五四之思
电影《瞬息全宇宙》中,一个人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可能以不同的“我”存在着,有着不同的职业和价值观,并且能瞬息穿越,自我融合。合理猜想我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或者是大学中的一位哲学老师,老是在喋喋不休地讲课,于是特地穿越过去,偷了他三页讲稿。内容如下——
《圣经》“传道书”,开篇即言传道者(所罗门王)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传道书充满了怀疑和烦恼,若与整卷圣经相比较,给人一种奇异的印象,似乎传道书中的上帝隐藏了自己,它吐露了对自己所创世界的苦恼和无奈。
对于虚无,儒家可能有不言鬼神的规则,所以也避讳说它,但虚无和空,却是佛学的坐标原点。万事皆空,想来是如此的空荡和绝望。 虚无如深渊,如黑洞,自有如同巨引源一样的巨大力量,让哲思者为之倾倒,亦如陷迷宫。虚无是对所有意义的解构,虚无,虚空的虚空,意义短暂如烟花,不曾留存。所有的刻骨铭心,海枯石烂,也不过万世之一瞬而己。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商隐的这句诗,穿透了时间,充满了哲学意味,爱憎会、爱的难会、憎的易会都是佛陀的意难平。万物有灵,是宗教产生前的巫术的根基,没有一统江湖的上帝,也没有等级森严的神仙。一切灵气充盈,如同虚无大漠中的绿洲,水草丰美,海市蜃楼。 “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亦正亦邪者,宝玉是也。万物有灵,本是宗教前传,宗教力量消退后,这个理念缩减为只有人才有灵,人以外的万物皆无。人人都有灵魂吗?可不见得,这个说法我是存疑的。
哲学诞生以来,最初的发现是,人之珍贵在于理性,理性是科学的源头,这一发现,使得科学和巫术观念撕裂,并且互不相容。人的理性被无界限地推崇,似乎成为人的唯一价值。但当这一观念被推衍向极致,人类对理性的认识过于自负,哈耶克所说的“致命的自负”,认为人的理性可以通过计划手段把一切(包括自然界)办得清清爽爽,这是很危险的趋向。理性是有边缘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繁茂的原始森林,是一种社会生态。自然界是一个自洽的系统,理性的轻率干预,将诸如“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照搬到治理社会上,才发生二十世纪的一系列大悲剧。
浪漫主义思潮又从否定理性无边界中迸发,浪漫主义这个翻译可能有点问题,实际上应是人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推动了美学革命,人的生活从中世纪的黑白画面进入到文艺复兴时的五颜六色。浪漫主义就像人类由幼年进入青春期的莽动,开始认识自我的价值,个人主义开始建立并迅速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突然,叔本华、尼采就横空出世,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大行其道,推倒旧价值,一切重估,大破之下,并无大立。这是人类的每二次对虚无的正面凝视。第一次凝视发生在2000年前,是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顿然开悟,因为现观缘起而成佛。“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
虚无主义大流行后,被解构的价值碎片,又被人一点点拼起现代新价值的图谱,存在主义来了,存在先于本质,人先于存在,其后才能自赋于灵魂。人生本无意义,它的意义是自己在追索中自己赋于的。这一点是说,不可能人人都能成圣或成佛,自我的灵魂,没有追索,没有强烈需求,你就没有,你就只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存在。有人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无魂的存在,比如现在的精致的利已主义者,个个如此,并以此为荣,反过来嘲笑那些“形容枯槁”的求索者。
存在主义好容易寻找到的一点人生意义,又被后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后现代的冷峻风,与悲观主义的黑色虚无又不谋而合。人类至今仍然无法从虚无的泥沼中走出。我们像在寻找一个不存在的恋人一样,寻找意义之所在。
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屈原是个文学家,这个天问却是哲学之问。来源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虚无?除了数学公式永恒,万物速朽?
当我们问”我是谁“,问”我的本质是什么?”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在问:“我的尊严在哪里呢?”你不是任何一种已被规定的本质,你的本质就是“未被规定性”——自由意志。当代零零后的主流倾向“我爱是谁是谁,因为我和他和它没啥区别,反正我自己也做不了主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的解构,也是对自我灵魂追索的否定。听着不舒服,可又很无奈,就如同所罗门的苦恼,人不能说尽。站在悬崖之巅,看尽文脉的断裂如枯、后世的无思尽竭,一声长叹,这都是虚无。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普希金诗句是有来源的。传说中所罗门王向手下言道:“我想要一枚能让快乐者悲伤,让悲伤者快乐的戒指 。”所罗门王的侍卫长比拿雅费力寻找好久才找到一枚戒指,魔力来自老铁匠刻在戒指上的一句话:“一切终将过去。”

一切终归于虚无,是说归宿,但是一切又生发于虚无,这说的是来源。宇宙就是从无中生发出来的,那个无限致密的奇点,早已超出了人的主观想象。无中生有,是一切奇迹的来源,本来认为是巫术骗人的道道,被人所晒;却不了竟然也是科学本身的道理,道生万物,这个道居然是虚无。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罗杰·彭罗斯提出共行循环宇宙,他认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直在循环。每次宇宙的结束都意味着下一个宇宙的开始,形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宇宙图景。看样子,宇宙和电脑一样,可以不断地从虚无中重启。所以说一切终归于虚无,一点也不可怕,因为一切终将重来。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支持了“无中生有”的奇迹,这意味着宇宙的存在源于未知之力。“凭空”出现的宇宙大爆炸或许是自然界最神秘的创举。
时间是什么?是本来就没有。觉悟与迷情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其实是一回事,显世界与隐世界存在人的一念之间。上帝是永恒之源,背离了上帝的人类,等于从永恒中割裂出来。坠入六道轮回之中。失去了永恒的理念,人突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原来竟是空虚中的空虚,人们依旧渴望永恒,但却无可挽回地趋于永恒的背面——虚无!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则把人心永恒性不得满足的虚空,形容为一种深渊一样的空洞。圣经中有个形容水面的词,“渊面黑暗”,放在这里描述这个空洞也很合适。上帝在造人时把一个真空之洞留在了心间,就象计算机中的BUG,除非上帝他老人家驻在你心,否则,你永远觉得空虚。不过,人是很聪明的,抛弃上帝后,又会请别的人和事进驻,也许这是现代人声嘶力竭地歌咏爱情的动力,他似乎并不是追索什么爱情这东西,他只是有一个空洞在心,需要不停地一直填充一直填充,永不能停歇。
保罗说:万物都伏在虚空之下(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万事万物皆缘起性空,“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世界上没有独存性的事物,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事物,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 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有是假有,空乃真空。“空”是指客观事物本无自性,只不过是因缘聚与散的结果。当然基督教世界观中有唯一的例外,上帝是无缘而起,其性不空的永恒存在。一人例外,即不成规律。佛说自己有过去佛燃灯佛、现世佛释迦佛、未来佛弥勒佛,就是说自己在规律当中,不是例外。从此而论言,佛教说法比基督教更高明一些些。
丢失了三页讲稿的那位哲学老师,不知道讲课时会不会突然停顿一下,向他的平行宇宙投来疑惑的一瞥,反正我是不打算还回去了。本想自己可续写下去,无奈一时却文思如空,空空如也。当然,偷懒的办法还是有的,当那个我在荆棘隐显的旷野中漫步时,在无人倾听的荒山野岭中指手画脚,当空言说之时,我再去偷他书房中的另一篇章。
------杨麦仓作于2023-6-22端午




-
乱蓬蓬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6-23 21:05:32
乱蓬蓬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时空沙漏 (11人喜欢)
-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8人喜欢)
- 对DeepSeek答疑的重要修正 (3人喜欢)
-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