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最后的仪式感(1)

位于长阳、宜都、五峰交界处的担子山(石滚淌)天主教堂对几乎所有的外人而言都是神秘的。这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正在拓宽道路、旅行车在坎坷的土路上颠簸得厉害,也不仅仅因为大堰乡的乡道有着太多的陡坡险坎、之字形急转弯,而在于这座教堂深藏在鄂西莽莽大山密林中,而自带神秘色彩。
据张鸣谦《天主教宜昌教区简史》介绍:自1702年至1717年间,有意大利的耶稣会土聂若翰(Franciseo Joannes Noelas,中文名,以下均同)正式来宜昌传教。并与1702年在白衣庵(现南正街)建立了一座会堂和司铎住宅,发展了一些教友。但因雍正和乾隆两位皇帝先后限制传教,结果工作全告瓦解。宜昌的教友为了避免后患,乃分别迁散到宜都、长阳、巴东一带安家落户。外国传教士不久也随之而去,并在那里建立新会堂。不过宗教活动的方式极为隐蔽。
据李小国《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志》简述:1644-1662年,长阳担子山周围已有天主教徒。在教徒中有这样一个普遍说法,担子山开教的起源由于龚姓(或许是王姓)最初入教。1718年聂若翰被逐,教堂被充公,宜昌教区教徒逐步减少,但因教难的原因,反而使长阳担子山(1725年)、巴东小淌(1730年)等却在雍正(1722年—1735年)禁教后,因外地教徒的迁徒而开了教。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一个叫唐奥斯汀的比利时神甫来到担子山,以40串铜元买地买房,设圣路易经堂(又名老经堂),这便是担子山(石滚埫)天主教堂的初始。清咸丰八年(1858年)鄂西教区的第一任主教、意大利人董文芳(Alexius M Filippi)在长阳担子山将唐神甫所买民房进行扩建并增加了几间新的建筑,“比较合适”的小经堂称为圣路加堂,从那以后很多年,担子山堂口成为了宜昌鄂西教区的中心。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天主教在担子山成立了鄂西修道院。到1943年止,这里先后举办过13期外国传教士华语训练班。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荷兰神甫田国庆派德国的神职人员龙庆贵在担子山再次购买田地,比利时神甫黄赞臣在此修建一座可容纳1000人集会的天主堂,是一座典型的仿意大利哥特教堂设计形式的欧美建筑,它是由荷兰、比利时的著名建筑师设计,中国建造师亲自建造,被誉为“中国宗教文化七大奇迹之一”。
该堂于1902年竣工,占地面积2700多平米。整个教堂建筑物设有诵经堂、神甫住宅区、地下室、生活区、教会学校、修女院、医疗所、仓库和两座高台炮楼等,因该地名为石滚埫,故当地百姓习惯称之为“石滚埫天主堂”,在教会内称“担子山堂口”。
据《长阳县志》载,民国时期,石滚埫天主教堂成为宜昌教区活动中心,辖长阳、五峰、巴东、宜昌等县10余所分教堂。从乾隆十七年(1724)至1952年的220年间,先后在此任职的神甫共有138人,其中外国籍104人(意大利12人、比利时58人、荷兰4人、美国6人、德国2人、法国2人、英国1人,不明国籍的19人),本国籍34人。
担子山天主教堂信徒鼎盛时期达5000人,其信教群众多系血统教徒,一般有9代以上。这座教堂最辉煌的时期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由于中日战争,这里更是成了天主教湖北中心。而包括十字架和教堂内部雕塑均毁坏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文革年代。1981年国家宗教政策开放后,教会房产逐步发还,在教区和政府的协助下对担子山天主教房屋多次维修,并新建圣母亭。